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状(一狀)
(1).一种形状。列子·黄帝:“ 夏桀 、 殷紂 、 鲁桓 、 楚穆 ,状貌七窍,皆同於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汉 王充 论衡·治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 唐 刘长卿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诗:“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
(2).下对上的一件呈文。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吕权 中书舍人,自丁巳三月二十五日上一状论分别邪正。”
(3).指一件诉状。《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这等上门凌辱人家,你莫説是 武城 的马快,就是 武城县 大爷,我也告你一状!”
《國語辭典》:恭维(恭維)  拼音:gōng wéi
恭敬思之。如:「恭维鞠养」。也作「恭惟」。
《國語辭典》:恭维(恭維)  拼音:gōng wei
奉承、谀颂。《文明小史》第二回:「当下又说了些客气话,柳知府也著实拿他恭维,方才起身告别。」也作「恭惟」。
《漢語大詞典》:显命(顯命)
对上天旨意或天子诏命的美称。语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 三辞,从命,曰:‘ 重耳 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孔子家语·弟子行》:“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 三国 魏 曹植 《庆文帝受禅表》:“陛下以明圣之德,受天显命,良辰即祚,以临天下。”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上》:“ 孙安国 亦谓 皓 罪为逋寇,虐过 辛 癸 ,梟首素旗,不足谢寃魂,而优以显命仍加宠锡,非伐罪弔民之义。”
《漢語大詞典》:入谒(入謁)
进见,请见。一般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幼对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至 高阳 传舍,使人召 酈生 。 酈生 至,入謁。”新唐书·王师范传:“﹝ 王师范 ﹞以 青州 父母所籍,每县令至,具威仪入謁。”
《國語辭典》:赴义(赴義)  拼音:fù yì
为义牺牲。如:「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他毅然决然的慷慨赴义。」《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漢語大詞典》:胥怨
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书·盘庚上:“盘庚五迁,将治 亳 殷 ,民咨胥怨。”后汉书·杨彪传:“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 盘庚 五迁, 殷 民胥怨。” 李贤 注:“胥,相也。迁都於 亳 , 殷 人相与怨恨。”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角调曲之二》:“祁寒暑雨,是无胥怨。”陈书·世祖纪:“庶绩未康,胥怨犹结。”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一:“时使臣希旨,立法甚峻,民间碓磑泥封之,隐其数者皆毙之。由是人不聊生,物情胥怨。”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諛为事,不懃德以备难,惟安爵以毁成,下民胥怨,手足靡措。”
《漢語大詞典》:中篇
(1).未读完全篇。后汉书·刘陶传:“臣尝诵,至於鸿鴈于野之劳,哀勤百堵之事,每喟尔长怀,中篇而嘆。”
(2).分篇的书籍或文章中居中的一篇,对上篇下篇而言。
(3).指中篇小说。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此中篇,几个主要人物,都写得有声有色。”
《國語辭典》:呈文  拼音:chéng wén
百姓向官府、或下级对上级所呈的公文。也称为「呈子」。
《國語辭典》:行首  拼音:háng shǒu
1.行伍中的排头。如:「请每一行的行首出列。」
2.总管、领班。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太祖常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内侍行首王继恩请其故。」
3.原指上等妓女,后泛指名妓。元。关汉卿《谢天香。楔子》:「不想游学到此处,与上厅行首谢天香作伴。」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妹子,我想你除了我呵,便是个第一第二的行首。」
《國語辭典》:下番  拼音:xià fān
1.下班。《警世通言。卷二○。计押番金鳗产祸》:「偶一日,下番在家,天色却热,无可消遣。」
2.工役。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顾觅人力》:「上门下番当直安童,俱各有行老引领。」元。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每库有祗直者数人,名曰『下番』。」
3.到国外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金甲》:「嘉定州大场沈氏,因下番买卖致巨富。」
《漢語大詞典》:敢言之
古时下属对上言事时的套语。汉书·王莽传上:“三公言事,称‘敢言之’。” 汉 王充 论衡·谢短:“郡言事二府曰‘敢言之’。”
《國語辭典》:卑职(卑職)  拼音:bēi zhí
1.低微的职位。《陈书。卷一九。沈炯等传。史臣曰》:「沈尚仕于梁室,年在知命,冀郎署之薄官,止邑宰之卑职。」
2.古代州县以下的官吏对上司的自称。《儒林外史》第五回:「汤知县又磕头道:『这事是卑职不是,蒙大老爷保全。』」《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不敢擅专,还望黎大人原谅。」
《國語辭典》:报告(報告)  拼音:bào gào
1.陈述,一般多为下对上。如:「这事我须回营报告。」
2.宣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
3.报告的言语内容或文书。如:「口头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
4.应用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属员向上级陈述意见时用之。
《國語辭典》:回话(回話)  拼音:huí huà
1.回答、禀报。《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不争你死了,我这圣旨却如何回话?」《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这副钦差,连日看见拉达,鬼鬼祟祟的到正钦差屋里回话,他便赶过来听。」
2.顶嘴、顶撞。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你这等大胆,在我根前,还敢回话哩!」
《漢語大詞典》:上裁
(1).旧称皇帝裁决为“上裁”。 明 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考满》:“四品以上,任满黜陟,取自上裁。”
(2).敬语,请对方裁决。多用于下对上。儒林外史第九回:“况且 娄 府説,这项银子,非赃非帑,何以便行监禁?此事乞老爷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