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拖牢洞  拼音:tuō láo dòng
旧时犯人在监牢中死亡,尸首由墙壁的风洞口拖出。苏州人就把「拖牢洞」作为诅咒别人死的话。《荡寇志》第二五回:「好呀!你如今拖牢洞死了,你的儿子却落在我手里。」
分類:监牢尸体
《漢語大詞典》:验尸官(驗尸官)
旧时官府中负责检验尸体的小吏。 宋 张耒 《记异》:“ 杨 ( 杨克勤 )问之 太清 宫人,与验尸官不异。”亦省作“ 验官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肉尸》:“验官吏人等情愿甘罪无辞,保结是实。”
《漢語大詞典》:血尸灵(血屍靈)
血淋淋的尸体。《西游补》第一回:“我只説妖精叫做打人精。师父若不信时,只看一班男女,个个做了血尸灵。”
分類:尸体
《国语辞典》:劈尸万段(劈尸万段)  拼音:pī shī wàn duàn
死了仍将尸体砍成万段,以泄心头之恨。比喻极为狠毒的赌咒。《西游记》第一九回:「阿弥陀佛,南无佛,我若不是真心实意,还教我犯了天条,劈尸万段!」
分类:尸体
《国语辞典》:抚尸恸哭(抚尸恸哭)  拼音:fǔ shī tòng kū
摸著尸体悲伤痛哭。《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灿若急急回来,进到里面,抚尸恸哭,几次哭得发昏。」
《国语辞典》:槁骨腐肉  拼音:gǎo gǔ fǔ ròu
乾枯的骨头,腐烂的皮肉。指死人的尸体。《淮南子。齐俗》:「以为穷民绝业,而无益于槁骨腐肉也。」
《国语辞典》:毁尸灭迹(毁尸灭迹)  拼音:huǐ shī miè jī
毁损尸体,以消灭證据。比喻消灭痕迹。如:「他作案后虽已毁尸灭迹,但警方仍据蛛丝马迹全力侦察,将其缉捕归案。」
《国语辞典》:腐食性动物(腐食性动物)  拼音:fǔ shí xìng dòng wù
以腐烂尸体为食物的动物,在生态学上,属于清除者。如蛆、秃鹰。
《国语辞典》:仵作行人  拼音:wǔ zuò háng rén
殡葬行会的人员。负责检验、殡殓尸体。《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郑屠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著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安抚俱将各人供状立案,次日,差县尉一人,带领仵作行人,押了高氏等去新河桥下检尸。」也作「忤作行」。
《国语辞典》:陀罗尼被(陀罗尼被)  拼音:tuó luó ní bèi
一种覆盖尸体的被具。因被具上印有陀罗尼,故称为「陀罗尼被」。也称为「陀罗尼衾」。
《国语辞典》:葬身之地  拼音:zàng shēn zhī dì
埋葬尸体的地方。如:「死无葬身之地」。
分类:埋葬尸体
《国语辞典》:医林改错(医林改错)  拼音:yī lín gǎi cuò
书名。清王清任撰,二卷。作者由访验尸体后所见,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意见,并载自订方剂及附方论,修正许多自古以来解剖学上的疏失。
《国语辞典》:废弃物(废弃物)  拼音:fèi qì wù
易污染环境的固体、液体。如垃圾、粪尿、动物尸体等,或事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污。
《国语辞典》:骨坛(骨坛)  拼音:gǔ tán
将尸体火化后,用以装盛骨灰遗骸的容器。
《国语辞典》:冷藏室  拼音:lěng cáng shì
附有冷藏设备、专供储藏易坏食物或尸体的空间。也称为「冷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