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常璩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时蜀郡江原人,字道将。少好学,初仕成汉,李势任为散骑常侍,掌著作。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伐蜀,璩等劝势降,成汉亡。温以璩为参军。有《华阳国志》,为现存有关汉中、四川地区最早之地方史。另有《汉义书》,已佚。
《漢語大詞典》:圆常(圓常)
佛教语。谓破除偏执,归于常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我有无碍,共向圆常。” 唐 李邕 《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皆妙觉圆常,释门上首。” 唐 常达 《山居八咏》之八:“庭前鶯囀处,时听语圆常。”
《漢語大詞典》:彝序
亦作“彝叙”。 常道。 南朝 梁 江淹 《王仆射领太子詹事诏》:“宜总二官,以穆彝序。”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 朱益州 汨彝叙,粤謨训。” 李善 注:“ 公叔 乱常道而絶之,故以为疑也。《尚书》曰:‘彝伦攸叙。’”《魏书·广平王元匡传》:“自尔以后,而 匡 与 肇 厉言都座,声色相加,高下失其常伦,噂竞无復彝序。”隋书·经籍志一:“驰骋烦言,以紊彝敍,譊譊成俗,而不知变,此学者之蔽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三宅三俊:“三代本末有序,凡其施置,率当先德后刑,安有未及用贤而遽饰刑罚,恐非圣人彝序,亦非立政任人本旨也。”
分類:常道
《漢語大詞典》:弃常(棄常)
失常;丢弃常道。左传·庄公十四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梁书·任昉传》:“虽嗣君弃常,获罪 宣德 ,王室不造,职臣之由。”
《漢語大詞典》:袭常(襲常)
(1).因顺常道。老子:“用其光,復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张松如 校读:“ 马叙伦 曰:‘袭习古通。周礼·胥师注曰:“故书袭为习”,是其例证。’此言因顺常道也。”一说为熟习常道。袭,通“ 习 ”。见 河上公 注。一本作“ 习常 ”。
(2).沿袭常规。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后生不务实,即诗到 李 杜 ,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袭常,方工雕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世有辞言袭常,而不善故训,不綦文理,不致隆高者。”
《漢語大詞典》:权正(權正)
权变与常道。北史·魏纪一论:“帝孝心叡略,权正兼运,纂业固基,内和外抚。”
分類:权变常道
《漢語大詞典》:权义(權義)
谓守原则又能变通。行事合乎常道曰义,应时变通曰权。 隋 王通 《文中子·魏相》:“ 文中子 曰:‘元经有常也,所正以道於是乎见义;元经有变也,所行有适於是乎见权。权义举而皇极立矣。’”
《漢語大詞典》:圜道
天道,宇宙自然运行之常道。亦借指君主效法天道以实行统治的方法。吕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与角属,圜道也……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还周復归,至於主所,圜道也。”
《漢語大詞典》:曮晲
日行之貌。日行有常,借指常道。《淮南子·要略》:“所以使人不妄没於势利,不诱惑於事态,有符曮晲。” 马宗霍 参正:“‘曮晲’连文,盖状日行之貌。日行不失次谓之曮晲。上文云:‘所以使人不妄没於势利,不诱惑於事态。’案不没不惑,则持身有则,亦犹日行之有恒,故曰‘有符曮晲’矣。”
《國語辭典》:妖由人兴(妖由人興)  拼音:yāo yóu rén xīng
人行事怪异,异象便会随之而生。《左传。庄公十四年》:「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近在耳畔,而不睹其形,方知为鬼所始也。妖由人兴,往往有焉。」
《國語辭典》:反经合义(反經合義)  拼音:fǎn jīng hé yì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事理。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七。诸晋史》:「然杨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
《漢語大詞典》:横行逆施
谓做事违反常道,行为不轨。 述之 《怎样才能解决江浙目前的危急问题》:“我们知道北伐军为了援救 江 浙 的民众起见,为了铲除帝国主义的工具起见,绝对不能容忍这班强盗军阀在 江 浙 横行逆施。”
《漢語大詞典》:舍道用权(舍道用權)
谓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晋 葛洪 抱朴子·良规:“ 周公 之摄王位, 伊尹 之黜 太甲 , 霍光 之废 昌邑 , 孙綝 之退 少帝 ,谓之舍道用权,以安社稷。”
常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寻常之道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生死常道转相嗣立。」
个个圆常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天台所说幽远玄妙之教,一个一个之事物,山川草木勿论,即至一尘一芥之微,悉皆具备圆满常住之道,无不有真理之全体者。圆有完全圆满意味,常有常住不灭意味,佛法至极之道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