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精思
(1).精力和思虑。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虽竭精思,欲开忠信,辅人主之治,则人主必有按剑相眄之跡,是使布衣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宋 曾巩 《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此臣所以穷日夜,惫精思,不敢忘须臾,志在於斯文。” 明 方孝孺 《悯知赋哀叶廷振》:“疲精思於编简兮,驰志虑於遗文。”
(2).精心思考。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后汉书·张衡传:“ 衡 乃拟 班固 《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諫。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新唐书·虞世南传:“﹝ 虞世南 ﹞与兄 世基 同受学於 吴 顾野王 餘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櫛。”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今用白话,不恃熟读,而恃精思。”
《漢語大詞典》:千虑(千慮)
(1).反复思考。 唐 张九龄 《荆州作》诗之一:“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
(2).极言忧虑之多。 唐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诗:“自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復千虑。”
《漢語大詞典》:清思
清雅美好的情思。亦谓清静地思考。汉书·礼乐志:“勿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一:“碧峰远相揖,清思谁言孤。”《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杜亮 ﹞有时或烹甌茶儿,助他清思;或煖杯酒儿,接他辛苦。”
《國語辭典》:静言(靜言)  拼音:jìng yán
巧言。《书经。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國語辭典》:三思  拼音:sàn sī
再三考虑。《文选。张衡。东京赋》:「宪先灵而齐轨,必三思以顾愆。」《红楼梦》第四回:「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漢語大詞典》:静思
沉静地思考、省察。荀子·解蔽:“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 宋 梅尧臣 《送李载之殿丞赴海州榷务》诗:“世事静思同转轂,物华催老剧飞梭。” 叶紫 《星》第六章三:“她慢慢地静思了好久好久!”
《國語辭典》:凝思  拼音:níng sī
集中精神思考。宋。贺铸〈小重山。飘径梅英雪未融〉词:「凝思久,不语坐书空。」《文明小史》第二四回:「拈了一枝笔,坐在抚台的公事桌上凝思。」
《國語辭典》:体究(體究)  拼音:tǐ jiù
1.追查究竟。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四。沅州秀才》:「秀才果已毙,四体如刀裂。寺以告县,遣巡检索忠者体究其事云。」
2.仔细考察研究。《金史。卷二七。河渠志》:「泰和二年九月,敕御史台官:『河防利害,初不与卿等事。然台官无所不问,应体究者亦体究之。』」
《漢語大詞典》:多思
(1).多情思;多相思。 唐 韩愈 《戏题牡丹》诗:“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唐 元稹 《红芍药》诗:“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採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 宋 曾巩 《写怀》诗之二:“荒城絶所之,岁暮浩多思。病眼对山湖,孤吟寄天地。”
(2).反复思考。如:这种事情须要多思,不可轻信。
《國語辭典》:思索  拼音:sī suǒ
思考、推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提起笔来,毫不思索,一挥而就。」《红楼梦》第三七回:「侍书一样预备下四分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
《漢語大詞典》:妙思
精妙的构思。陈书·司马申传:“﹝ 申 ﹞十四便善弈棊…… 子春 素知 申 ,即於坐所呼与为对, 申 每有妙思, 异 ( 朱异 )观而奇之,因引 申 游处。”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或成三二篇,则妙思种种出焉。”
(1).精深的思想。妙,通“ 眇 ”,深远。 汉 王充 论衡·艺增:“诸子之文,笔墨之疏,大贤所著,妙思所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文》《繫》,圣人之妙思也。”
(2).深思,认真思考。妙,通“ 眇 ”,深远。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每念昔日 南皮 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碁閒设,终以六博。”
《漢語大詞典》:再思
再度思考。表示慎重的意思。《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邢昺 疏:“不必及三思,但再思之,斯亦可矣。” 唐 白居易 《塞人望归众心策》:“古之天子,口不敢戏言,身不敢妄动;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國語辭典》:慎思  拼音:shèn sī
仔细认真的思考。《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国语辞典》:自忖  拼音:zì cǔn
自我忖量、思考。《红楼梦》第一回:「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
分类:自我思考
《漢語大詞典》:静虑(静慮)
(1).涤除一切杂念。太平广记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相公安神静虑,万想俱遣。”云笈七籤卷三二:“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绝灭一切妄念,专心求解脱。”
(2).静心思考。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宋史·苏轼传:“平居静虑,亦尝有忧於此乎!”
(3).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八:“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