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答应(答應)  拼音:dā yìng
1.应声回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打门,他那里便听见?敲了半晌,方才知觉,答应一声:『来了!』起身开了门。」《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了戏单。」
2.对答、应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那礼节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说起诗词歌赋来,怎生答应。」《水浒传》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
3.允许、同意。《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吴二浪子说:『再赌一场,一统算帐。』大家不答应。」《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4.感应。汉。蔡邕〈伯夷叔齐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请名山,求获答应。」
5.听候使唤、伺候。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汉最殷勤,答应在白门,谨遵老母命,持言见大人。」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兀那楼下有聪明伶俐的,著一个上楼去,答应元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
6.清时宫女有答应之称,位在贵人之下,仅供使令。见《称谓录。卷一○。列宫。常在答应》。
《漢語大詞典》:玄应(玄應)
神妙的感应。 晋 郗超 《奉法要》:“犹形正则影直,声和而响顺,此自然玄应,孰有为之者哉!” 南朝 梁 沈约 《瑞石像铭》:“帝上眷幽关之易啟,咨玄应之无方。” 唐 白居易 《画元始天尊赞》:“通玄应於希夷,集灵祐於肸蠁。”
分類:神妙感应
《漢語大詞典》:感变(感變)
感应变动。列子·周穆王:“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國語辭典》:外感  拼音:wài gǎn
1.受外来刺激而起的感动。《宋书。卷九一。孝义传。序》:「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诒言。」
2.中医上指风寒暑湿自外侵入的病。
《漢語大詞典》:类感(類感)
谓同类互相感应。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又云:物无妄然,必以类感云云。斯言果然,则类感之物,轻重必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儷。”
《国语辞典》:灵力(灵力)  拼音:líng lì
超自然的感应力量。如:「据说有人可以运用灵力,使杯子漂浮在空中。」
《漢語大詞典》:瑞德
谓能使神灵、天帝感应之盛德。洞冥记:“若土德王,黄云出;火德王,赤云出;水德王,黑云出;金德王,白云出;木德王,青云出,此皆应瑞德也。”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玄符瑞德,乾运有归。”
《漢語大詞典》:感招
感应招致。 明 王廷相 慎言·五行:“‘祸福有所由主乎?’曰:‘积善之家,必有餘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事之相感招也,而鬼神不与焉。’”
分類:感应招致
《国语辞典》:灵媒(灵媒)  拼音:líng méi
具有特殊感应力,能够沟通阴界与阳界的人。如:「许多人都相信,通过灵媒,可以与死去的亲友交谈。」
《国语辞典》:铸钢(铸钢)  拼音:zhù gāng
将柏思麦转炉、感应电炉、平炉等产生的熔钢,浇铸于砂模内所制成的钢铸品。
分类:感应产生
《国语辞典》:自动门(自动门)  拼音:zì dòng mén
经电子、光学等方式感应而自动开或关的门。
《国语辞典》:自感应(自感应)  拼音:zì gǎn yìng
因为电流变化使电路本身产生感应电压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引针拾芥
比喻事物互相感应。语本 汉 王充 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鍼,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琥珀。一说为玳瑁。 明 王廷相 《策问》:“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鍼拾芥,其情性也何居?”
《漢語大詞典》:鼍鸣鳖应(鼉鳴鼈應)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鼉鸣鳖应,见机而作。”
《國語辭典》:同声相应(同聲相應)  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原指声音相应和。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后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应和。《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等传。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唐。杨烱〈晦日药园诗序〉:「凡我良友,同声相应。」也作「同声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