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辛
(1).五种辛味的蔬菜,也称五荤。佛教僧侣按戒律不许吃五辛。翻译名义集·什物:“荤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荤,薑芥是也;是荤復是辛,五辛是也。《梵纲》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蕖。” 清 赵翼 《素食歌》:“古人斋食但忌荤,所谓荤者乃五辛,后人误以指腥血,葱薤羊豕遂不分。” 白炎 《游仙》诗:“六甲灵飞驱虎豹,五辛珍脯擘麒麟。”
(2).指五辛菜。 唐 薛能 《除夜作》诗:“茜斾犹双节,雕盘又五辛。” 清 孙枝蔚 《除夕和东坡韵·餽岁》:“一岁忽已周,五辛贵相佐。”参见“ 五辛菜 ”。
《漢語大詞典》:五辛菜
用葱、蒜、韭、蓼蒿、芥五种辛物做成的菜肴。太平御览卷二九引 汉 应劭 《风俗通》:“於是下五辛菜、胶牙糖,各进一鸡子。”原注:“ 周处 《风土记》云:‘正旦,当生吞鷄子一枚,谓之鍊形。又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分類:菜肴
《國語辭典》:受戒  拼音:shòu jiè
佛教徒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弥戒、菩萨戒等。唐。姚合〈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只见新来受戒的弟子数十人,俱净发鲜披,威仪雍容,列侍师之左右。」
《國語辭典》:行持  拼音:xíng chí
施展、行使。《水浒传》第七○回:「此是公孙胜行持道法,张清看见,心慌眼暗。」《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最下者行持符箓,役使鬼神。」
《國語辭典》:持行  拼音:chí xíng
修行。《南史。卷七三。孝义列传上。吴达之》:「幼玙末好佛法,剪落长斋,持行精苦。」
分類:持行修行
《漢語大詞典》:托钵(託鉢)
(1).手托钵盂。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到斋堂用膳或向施主家乞求布施,都手托钵盂。《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目连 蒙佛勑,遂即託鉢持盂,寻觅阿孃。”
(2).指乞食。《廿载繁华梦》第三四回:“纵或不然,妾寧沿门託鉢,以全终始,方称妾心。”
《國語辭典》:正命  拼音:zhèng mìng
1.安享天年而死。相对于非命而言。《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佛教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五支。指正确的谋生方式。《杂阿含经》卷二八:「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國語辭典》:天命  拼音:tiān mìng
1.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天神所主宰的命运。《书经。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我兄说万事都是尽人事,听天命,自有个一定。」
3.天所赋予人的禀赋与本性。《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寿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逊于不虞,以保天命。」
5.清朝太祖的年号(西元1616~1626)。
《漢語大詞典》:十重
佛家语。一条重要的戒律。与四十八轻戒相对。即: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违犯此十条者构成破门罪,将被逐出僧团。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國語辭典》:律仪(律儀)  拼音:lǜ yí
佛教的戒律和威仪。唐。李公佐《谢小娥传》:「爰自入道,衣无絮帛,斋无盐酪,非律仪禅理,口无所言。」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漢語大詞典》:圣则(聖則)
(1).圣人所定的法则。 汉 扬雄 《少府箴》:“共僚率旧,圣则聿遵。”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尚想叡图,永惟圣则。”
(2).指各种宗教所订的规则和戒律。 南朝 梁 沈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於是思别立住处,可得外严圣则,内穷宴默者。”
《漢語大詞典》:禅律(禪律)
(1).佛教语。禅宗和律宗的并称。 宋 苏辙 《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辩才 ﹞以佛法化人,心具定慧,学具禪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二九涉猎诸子,至於禪律之説,无不著於心矣。”
(2).佛教语。指禅定和戒律。 宋 苏轼 《篆〈般若心经〉赞》:“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禪律。”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我方缚禪律,一举烦屡嗅。”
《國語辭典》:禁戒  拼音:jìn jiè
刑法规定非法施打毒品、吸食迷幻药或酗酒的人,得令入相当处所,如烟毒勒戒所、公私立医院等专门机构,施以勒戒,称为「禁戒」。
《漢語大詞典》:戒香
佛教谓戒律能涤除尘世的污浊,故以“香”喻。亦指所燃之香。 南朝 齐 张公礼 《龙藏寺碑》:“戒香恒馥,法轮常转。” 唐 司空图 《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启祕藏而演毗尼,熏戒香以消烦恼。” 明 屠隆 《昙花记·郊行卜佛》:“远望玉毫光,礼慈容,拈戒香,良人汗漫游禽尚,何曾裹粮,萧条布裳。”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词:“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
《國語辭典》:法科  拼音:fǎ kē
1.大学分科之一。泛称法学院所属科系。如政治、法律、经济等系。
2.法律。《后汉书。卷四六。郭陈列传。郭躬》:「躬奏谳法科,多所生全。」
《漢語大詞典》:戒珠
(1).佛教语。比喻戒律精洁,有如明珠。妙法莲华经·譬喻品:“若见佛子,持戒清浄,如浄明珠。” 南朝 梁简文帝 《湘宫寺智倩法师墓志铭》:“戒珠靡缺,忍鎧无违。”
(2).念珠。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人握戒珠,家藏寳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彼此有情,临行,以所挂戒珠作赠,挥泪而别。”
《漢語大詞典》:净戒
佛门清净的戒律。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常修浄戒,式导不及。” 唐 白居易 《拜表回闲游》诗:“八关浄戒斋销日,一曲狂歌醉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