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报应(報應)  拼音:bào yìng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做坏事的人必定会遭受恶运。《须赖经》:「一切诸法,报应有二,种善者生善道,种恶者随恶道。」《红楼梦》第一五回:「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
《國語辭典》:因果报应(因果報應)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谓生死轮回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因果关系。一切有意志的行为,不论善恶或中性,都必导致未来世的乐、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换言之,一切众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在未解脱之前,永不休止。
《国语辞典》:输赢无定,报应分明(输赢无定,报应分明)  拼音:shū yíng wú dìng,bào yìng fēn míng
(谚语)输赢虽然不一定,报应却是确实明白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虽然是输赢输赢无定;也须知报应报应分明。」
《国语辞典》:天理报应(天理报应)  拼音:tiān lǐ bào yìng
上天对善恶作为的回应。多指做坏事会遭受上天的惩罚。《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这却是你自己进来,我又不曾使丫头去请,我又不曾自己叫你,这却是天理报应,我今把你监在里边,你只敢出我绳界,我有本事叫你立刻即死!」《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凡这宗没良心的人,大概都是这么著,若是一见钱,立刻就把天理报应,全都忘在九霄云外了。」
《国语辞典》:报应刑(报应刑)  拼音:bào yìng xíng
为古典派刑法学的基本思想,以为刑罚的本质是对于犯罪的报应,所以将犯人施以更生矫治,即是刑罚的目的。
《国语辞典》:报应不爽(报应不爽)  拼音:bào yìng bù shuǎng
报应不会有错失。指罪有应得。如:「他作恶多端,落得如此下场,真是报应不爽。」
《國語辭典》:报施(報施)  拼音:bào shī
报答施与。《书经。益稷》「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句下汉。孔安国。传:「非但人应之,又乃明受天之报施,天又重命用美。」《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國語辭典》:还报(還報)  拼音:huán bào
1.返回报知。《汉书。卷一。高帝纪上》:「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三国演义》第四回:「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还报董卓。」
2.报复、反击。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您这般顺人情有甚好?则我这脓血临身要还报!」
3.报应。《元曲选。来生债。第二折》:「哦!方信道还报果无虚。」《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4.报答。如:「此恩日后必当还报。」
《漢語大詞典》:应报(應報)
报应。汉书·刘向传:“诸侯和於下,天应报於上。” 汉 徐干 中论·修本:“盛阳布德之月,草木犹有枯落而与时谬者,况人事之应报乎!”
分類:报应
《國語辭典》:报偿(報償)  拼音:bào cháng
1.报复。《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每汉兵入匈奴,匈奴辄报偿。汉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汉使,必得当乃止。」
2.以财物或行动报答补偿他人。如:「他热心助人,从不索取任何报偿。」
《國語辭典》:花报(花報)  拼音:huā bào
因果报应。《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就教司马懿欺凌曹氏子孙,一如曹操欺凌献帝故事,显其花报,以警后人,劝他为善不为恶。」
分類:报应
《國語辭典》:折罚(折罰)  拼音:zhé fá
惩罚。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往日罪过,今日折罚。」也作「折乏」。
分類:报应惩罚
《漢語大詞典》:折数(折數)
(1).折充抵数。宋史·食货志上三:“準詔课植桑枣, 岭 外唯产苧麻,许令折数。”
(2).惩罚;报应。《廿载繁华梦》第三七回:“他自从富贵起来,也忘却少年时的贫困,总是骄奢淫佚,尽情挥霍,自然受这等折数了。”
分類:惩罚报应
《漢語大詞典》:交报(交報)
(1).佛教语。谓眼、耳、鼻、舌等六根交互受报。《楞严经》卷八:“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2).泛指报应。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宣忠寺:“﹝ 尔朱兆 ﹞乃发怒,捉 祖仁 ,悬首高树,大石坠足,鞭捶之,以及於死。时人以为交报。”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张楚金:“为法自毙,所谓交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