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64,分3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相接
应接
接武
地接
接物
接䍦
不接
三接
水接
接踵
接连
接续
接引
接舆
接迹
《國語辭典》:相接  拼音:xiāng jiē
相连、连接。《文选。张衡。西京赋》:「亘雄虹之长梁,结棼橑以相接。」《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
《國語辭典》:应接(應接)  拼音:yìng jiē
1.应酬交际。《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唐。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诗:「老病忘拘束,应接丧精神。」
2.接应、支援。《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馀以给足之。」
3.彼此相呼应。唐。欧阳询《书法。应接》:「两点者如小八,自相应接。」
《漢語大詞典》:接武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骈字类编》:地接
唐 李嘉祐 暮春宜阳郡斋愁坐忽枉刘七侍御新诗因以酬答 山临睥睨恒多雨,地接潇湘畏及秋。
分类:地接
《國語辭典》:接物  拼音:jiē wù
1.交接人物,与人交际。《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2.接触外物。《淮南子。泛论》:「今夫盲者行于道,……目无以接物也。」
《分类字锦》:接䍦
陆游 小雨颇寒诗 一事明朝差似乐,探梅闲岸接䍦巾。
分类:
《国语辞典》:不接  拼音:bù jiē
1.不加接受。如:「不合法的生意订单,我们不接。」
2.无可接待。《文选。韦曜。博奕论》:「人事旷而不脩,宾旅阙而不接。」
3.不得接续。《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二首之一》:「形影旷不接,所托声与音。」《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方今粮草不接,搬运劳苦。」
4.不相同俦。《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接翼。」
5.不加接听。如:「那电话响个不停,为何你们都不接一下呢?」
《漢語大詞典》:三接
谓三度接见。语本易·晋:“晋, 康侯 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孔颖达 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后多以“三接”为恩宠优奖之典。 宋 范仲淹 《贤不家食赋》:“敦三接而何善不臻,达四聪而无远勿访。” 金 朱之才 《卧病有感二十韵》:“ 荀爽 岁九迁, 康侯 日三接。” 明 杨慎 《八月二日经筵纪事》诗:“晋昼延三接, 尧 旻达四聪。”一说,接读为捷,“三接”即三捷。 高亨 注:“接读为捷,战胜曰捷。此乃 周 初故事, 康侯 出征异国,俘马甚多,以献於王。其战也,一日三胜。”
谓数度交战。三,言其数之频繁。 晋 左思 《魏都赋》:“推锋积纪,鋩气弥鋭,三接三捷,既昼亦月。” 唐 符载 《保安镇图记》:“红旗拉风,长戟如倚,晨暮三接,朱殷谿瀆。”
《骈字类编》:水接
唐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國語辭典》:接踵  拼音:jiē zhǒng
后面的人的脚尖与前面的人的脚后跟相接续。形容相继不绝。《三国演义》第九三回:「黄巾之后,董卓、催、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國語辭典》:接连(接連)  拼音:jiē lián
连续不断。《文选。左思。蜀都赋》:「栋宇相望,桑梓接连。」《红楼梦》第五二回:「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
《國語辭典》:接续(接續)  拼音:jiē xù
1.连续、持续。如:「事情一件一件地接续发生。」
2.连接。《老残游记》第八回:「把捆行李的绳子解下两根接续起来,将一头放了下去。」
《國語辭典》:接引  拼音:jiē yǐn
1.迎接引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两个投宿于旅邸,小二哥接引,拣了一间宽大房子。」
2.佛教指菩萨垂手迎接众生往生佛国净土。《水浒传》第四六回:「怎极乐观音方才接引,早血盆地狱塑来出相?」
《國語辭典》:接舆(接輿)  拼音:jiē yú
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的字。
《漢語大詞典》:接迹(接跡)
亦作“接蹟”。 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赵璘 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 唐 韩愈 《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跡於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歷 汉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宪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号。”
见“ 接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