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文字改革
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
《漢語大詞典》:俗下文字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慙。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 明 徐渭 《胡公文集序》:“至於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小惭者人以为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
《漢語大詞典》:体目文字(體目文字)
古代一种离合解义的字谜游戏。
分類:离合游戏
《漢語大詞典》:押文字
签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自 吕颐浩 再相,专权自私,会食外往往各於閤子押文字,虽军旅之事,差除之属,亦有不同相关决者。”
分類:签字
《國語辭典》:象形文字  拼音:xiàng xíng wén zì
模仿物体形状所造的文字。如「日」、「月」、「山」等。中国的部分文字与埃及的文字等,均含有象形文字。也称为「表形文字」。
《國語辭典》:楔形文字  拼音:xiè xíng wén zì
西元一八四五年英国人拉雅(Layard)在古亚述帝国国都尼尼微发现,为古代西亚一带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所知以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人为最早使用者。以草茎和木头为笔,书写在湿软的泥砖上,笔画呈楔状,像钉头或箭头。故也称为「钉头文字」、「箭头文字」。之后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西台人等又相继沿用数个世纪。
分類:箭头笔画
《國語辭典》:蟹行文字  拼音:xiè xíng wén zì
欧美各国横行书写的文字。
《国语辞典》:马雅文字(马雅文字)  拼音:mǎ yǎ wén zì
一种以神明和鬼怪头像为主要表意符号的象形文字。一般都写在鹿皮或无花果树皮纸上,有些则刻在石头上。大多是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天文、历算,以及祭典仪式的文献。因西班牙入侵后,马雅文卷大部分被焚毁,只留下三卷残本,现代学者只能解读部分文字。
《国语辞典》:泉币文字(泉币文字)  拼音:quán bì wén zì
古代铸刻在钱币上的文字。也称为「刀布文字」。
分类:钱币文字
《国语辞典》:横行文字(横行文字)  拼音:héng xíng wén zì
横著书写的文字。如拉丁文字、回族文字等。
《国语辞典》:合同文字  拼音:hé tong wén zì
双方分别保存,作为凭据的契约、文书。《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简称为「合同」。
《国语辞典》:讽刺文字(讽刺文字)  拼音:fèng cì wén zì
泛指带有讽刺性质的文学作品。如:「讽刺文字往往戟指人性的盲点,令人哭笑不得。」
《国语辞典》:放屁文字  拼音:fàng pì wén zì
文章内容毫无道理可言。《西湖二集》卷四:「随你真正出经入史之文,反不如放屁文字发迹得快。」
《国语辞典》:箭头文字(箭头文字)  拼音:jiàn tóu wén zì
楔形文字的别名。参见「楔形文字」条。
《国语辞典》:文字处理机(文字处理机)  拼音:wén zì chǔ lǐ jī
打字机的替身。具有编辑机能,可以使用磁片来保存资料,印刷之前可利用其编辑机能更改体裁、行数、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