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63,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府君
文书
著作
发明
文献
实录
片言
错落
车书
成文
古文
润色
钟鼎
竹帛
作书
《國語辭典》:府君  拼音:fǔ jūn
1.汉代太守的尊称。《三国志。卷二九。方技传。华佗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
2.子孙对已故者的敬称。宋。欧阳修 泷冈阡表:「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3.对尊者长者的尊称。
《國語辭典》:文书(文書)  拼音:wén shū
1.文字。《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2.书籍。《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三国志平话》卷上:「见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3.统称公文、契约等文件。《三国志。卷五二。吴书。张顾诸葛步传。顾雍》:「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三国演义》第四回:「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
4.司理文书的人员。
《國語辭典》:著作  拼音:zhù zuò
1.撰述写作。《文选。班固。答宾戏》:「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列之馀事耳。」
2.作品。《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
《國語辭典》:发明(發明)  拼音:fā míng
1.用自己的精神识力创作前所未有的事物。《西游记》第一回:「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2.创造性的阐发前人不知的义理。《老残游记》第九回:「但是宋儒错会圣人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发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
3.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如:「他这项发明,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國語辭典》:文献(文獻)  拼音:wén xiàn
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贤人。《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宋。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历史价值的典籍资料。
《國語辭典》:实录(實錄)  拼音:shí lù
1.据实的记载。《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
2.史体的一种。于一帝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并诏令章奏等,年经月纬,汇而成编。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武帝事。
3.记述私人事迹的著作。如《四库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有孔氏实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國語辭典》:片言  拼音:piàn yán
1.一句话。《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吾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
2.简短的几句话。《文选。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三国演义》第八九回:「丞相休疑,容申片言。」
《國語辭典》:错落(錯落)  拼音:cuò luò
1.参差相杂的样子。《文选。班固。西都赋》:「随侯明月,错落其閒。」《晋书。卷三六。卫瓘传》:「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2.酒器。「错」文献异文作「凿」。唐。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银含凿落盏,金屑琵琶槽。」
《國語辭典》:车书(車書)  拼音:chē shū
秦始皇定天下,统一度量衡、车轨宽度及文字等。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用来比喻制度通行于天下。《文选。范晔。后汉书光武纪赞》:「金汤失险,车书共道。」唐。杜甫 题桃树诗:「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
《國語辭典》:成文  拼音:chéng wén
1.已成的文章。汉。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2.形成乐章、文章等。《文选。潘岳。笙赋》:「迩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禅师赶五戒》:「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3.已成规律的条文。《魏书。卷八二。常景传》:「案如经礼,事无成文;即之愚见,谓不应服。」
《國語辭典》:古文  拼音:gǔ wén
1.上古的文字。《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
2.汉代经学的一派,以先秦古文所书。《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3.唐宋文坛上古文运动所主张的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清。方苞〈古文约选。序〉:「自魏、晋以后,藻绘之文兴,至唐韩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学者以先秦、盛汉辩理论事质而不芜者为古文。」参见「古文运动」条。
4.泛指文言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若有诗赋古文更好了,容日细细捧读。」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國語辭典》:润色(潤色)  拼音:rùn sè
1.修饰文句,以增加文彩。《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东里子产润色之。」《红楼梦》第四二回:「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
2.粉饰点缀。《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箱中韫藏百宝,不下万金,将润色郎君之装。」
《國語辭典》:钟鼎(鐘鼎)  拼音:zhōng dǐng
1.钟和鼎。古代视为重器,常刻文字于其上。《周礼。冬官考工记。辀人》:「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2.比喻从政为官。唐。杜甫〈清明〉诗二首之一:「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國語辭典》:钟鸣鼎食(鐘鳴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古代富贵人家吃饭时,击钟为号,列鼎而食。形容生活极为奢华。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也作「击钟鼎食」。
《國語辭典》:竹帛  拼音:zhú bó
简册与缣素,古代用以记载文字,引申为史籍典策。《史记。卷一○。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三国演义》第七六回:「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漢語大詞典》:作书(作書)
(1).谓作典册。国语·楚语上:“ 武丁 於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
(2).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3).创制文字。韩非子·五蠹:“古者 苍頡 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 苍頡 固以知之矣。”
(4).写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枯鱼过河泣》:“作书与魴鱮,相教慎出入。”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唐 李善 注:“太祖遣 徐劭 孙郁 至 吴 ,将军 石苞 令 孙楚 作书与 孙皓 。 劭 至 吴 ,不敢为通。”
(5).谓写作。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曹公 闻 权 以土地业 备 ,方作书,落笔於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6).练字;写字。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髮毕肖。”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作书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