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怪腔怪调(怪腔怪调)  拼音:guài qiāng guài diào
乐曲的旋律、节奏走了样,或者指称不正常的语调。如:「这么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让他演唱起来,显得有些怪腔怪调的!」
《国语辞典》:伴唱带(伴唱带)  拼音:bàn chàng dài
唱歌时用来伴奏的音乐录影带。通常只有旋律而无歌声,并以影像结合歌曲,播放时歌词配合著旋律的进行而显示,使唱者可在萤幕上,看著提示的歌词来演唱。
《国语辞典》:阿里郎  拼音:ā lǐ láng
1.一首韩国民谣。旋律缓慢而悲切。
2.对韩国男子的通称。
《国语辞典》:蓬拆  拼音:péng chāi
1.拟声词。形容舞曲旋律中舞步的节奏声。如:「他们随著蓬拆节奏翩翩起舞。」
2.跳舞。如:「下了课,他们一起去蓬拆。」
《国语辞典》:伴唱影碟  拼音:bàn chàng yǐng dié
唱歌时用来伴奏的影音光碟片。音乐旋律结合影像一起播放,演唱者可随著萤幕上所提示的歌词配合旋律歌唱,亦可跟著影片中的歌声学唱。有时亦指可播放此种影音光碟片的机器。
《国语辞典》:伯埙仲篪(伯埙仲篪)  拼音:bó xūn zhòng chí
伯埙仲篪指哥哥吹埙,弟弟吹篪,合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语本《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后比喻兄弟相亲相爱。
《國語辭典》:回旋曲(迴旋曲)  拼音:huí xuán qǔ
曲式名。参见「轮旋曲」条。
《國語辭典》:轮唱(輪唱)  拼音:lún chàng
1.用对位法编制的复音乐之一。创始于十二、三世纪,盛行于十五世纪,主用于声乐的创作。
2.一个合唱团将团员分成二组以上,每组按一定时距先后演唱同一旋律的歌曲。
3.轮流唱歌或唱戏。
《國語辭典》:轮唱曲(輪唱曲)  拼音:lún chàng qǔ
用同度卡农手法写成的声乐曲。为英语round的意译。其特点为两个以上的声部,按一定时距先后唱出同一曲调,且可任意反覆歌唱。各声部相互追逐而又交迭出现,形成和谐的和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