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性(無性)
佛教语。一切诸法无实体,谓之“无性”。 唐 皎然 《妙喜寺赋得夜磬送吕评事》:“幽僧悟真定,归客忘远别,寂歷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宋 苏轼 《方丈记》:“地狱天宫,同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高级汉语词典》:一无性天
非常虚伪
《国语辞典》:无性生殖(无性生殖)  拼音:wú xìng shēng zhí
生物的生殖方式之一。动物行无性生殖,常见于较低等的动物,无受精现象,而直接从亲体长出新个体,其方式包括分裂生殖、裂片生殖、出芽生殖、单性生殖等,过程较有性生殖简单。植物方面则是藉由孢子或营养器官以繁殖后代。如真菌、蕈类、蕨类等多行孢子生殖,较高等的植物则以「营养繁殖」,即由自母体之枝、叶、根等营养器官,长出新个体。
《国语辞典》:三无性(三无性)  拼音:sān wú xìng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之一。相对于三自性而言。三无性指三种无自体的存在状态。即一、相无性,谓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没有自体;二、生无性,谓现象是条件构成,所以也没有自体;三、胜义无性,谓究竟真实就是呈现没有自体的状态。因此从这三个角度,瑜伽行派也说一切存在都无自体。唯识三十论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