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方明月中庭
 
一方无明月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金陵五题五首〉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國語辭典》:无明(無明)  拼音:wú míng
1.怒火。《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平白便发无明,不改从前穷性气!」《红楼梦》第二八回:「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也作「无明火」。
2.佛教用语。佛教谓不能了知现象的真实性的原始愚痴。为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菩萨品第四》:「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國語辭典》:无明火(無明火)  拼音:wú míng huǒ
怒火。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咱心头早发起无明火,这剑头磨的吹毛过,你舌头便是亡身祸。」《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句句说著自己毛病,无明火发,忍耐不住抢上去挞的一掌。」也作「无明」。
分類:怒火
《國語辭典》:无明火(無明火)  拼音:wú míng huǒ
怒火。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咱心头早发起无明火,这剑头磨的吹毛过,你舌头便是亡身祸。」《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句句说著自己毛病,无明火发,忍耐不住抢上去挞的一掌。」也作「无明」。
分類:怒火
《國語辭典》:无明(無明)  拼音:wú míng
1.怒火。《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平白便发无明,不改从前穷性气!」《红楼梦》第二八回:「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也作「无明火」。
2.佛教用语。佛教谓不能了知现象的真实性的原始愚痴。为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菩萨品第四》:「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漢語大詞典》:无明业(無明業)
佛教语。指于人有害的痴愚恶业。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不除心上无明业,祗与山间众水同。”参见“ 无明 ”。
《國語辭典》:无明(無明)  拼音:wú míng
1.怒火。《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平白便发无明,不改从前穷性气!」《红楼梦》第二八回:「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也作「无明火」。
2.佛教用语。佛教谓不能了知现象的真实性的原始愚痴。为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菩萨品第四》:「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漢語大詞典》:无明夜(無明夜)
见“ 无明无夜 ”。
《國語辭典》:无明无夜(無明無夜)  拼音:wú míng wú yè
不管白天晚上,从早到晚。《醒世姻缘传》第九一回:「卧塌之旁,无明无夜,昏盆打酱,打骂不休。」
分類:不分昼夜
《國語辭典》:无明无夜(無明無夜)  拼音:wú míng wú yè
不管白天晚上,从早到晚。《醒世姻缘传》第九一回:「卧塌之旁,无明无夜,昏盆打酱,打骂不休。」
分類:不分昼夜
《漢語大詞典》:无明业火(無明業火)
指怒火。 金 马钰 《满庭芳·赠赵雷二先生》词:“休起无明业火,更休思,名利相干。”《水浒传》第三回:“ 郑屠 大怒……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廿载繁华梦》第七回:“ 周庸祐 听了,正如无明业火高千丈。” 许地山 《缀网劳蛛》:“他见 尚洁 穿着一件睡衣,站在那里,和一个躺着的男子说话,心里底无明业火已从身上八万四千毛孔里发射出来。”
分類:怒火
《國語辭典》:灌木  拼音:guàn mù
丛生而矮小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多分枝而无明显的主干。《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漢語大詞典》:三惑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后汉书·杨震传赞》:“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许浑 《金谷园》诗:“三惑沉身是此园,古藤荒草野禽喧。”参见“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 明 徐復祚《一文钱》第六出:“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
《漢語大詞典》:三不惑
谓不为酒、色、财三者所迷。后汉书·杨秉传:“ 秉 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復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漢語大詞典》:石莲花(石蓮花)
景天科植物。全株光滑,无明显的茎。叶沿地面莲座状着生,倒卵形或近圆形,末端阔而圆,有一小尖头,浅绿色,顶紫色,两面被粉霜。花茎高20-30厘米,花偏侧生,花冠基部结合成短筒,外面淡红或红色,内面黄色。为观赏性植物。
《國語辭典》:臀部  拼音:tún bù
是猿类和人类盆骨后方由臀大肌和臀中肌覆盖脂肪组织所组成的浑圆部位,在人类的功能为坐著时承受坐力,俗称为「屁股」。
《国语辞典》:生死轮回(生死轮回)  拼音:shēng sǐ lún huí
佛教谓众生由于无明,致有种种行为,这些行为会遗留下业力,当这一期生命结束后,业力会引发再生,投生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的一种,然后老、病、死和各种痛苦又再次伴随而来。众生只要尚未證悟真理、断除烦恼,如此的生命现象就会一再地循环。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到来日修,每日去频发愿,过今年挨到来年,担阁了修行仙道远,则这生死轮回怎遣!」
《国语辞典》:自由裁量  拼音:zì yóu cái liáng
行政机关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在法规无明文规定,亦无习惯法可循,或法规授权下,由其以自由判断作成适当处理的行为。也称为「便宜裁量」、「公益裁量」。
《国语辞典》:草质茎(草质茎)  拼音:cǎo zhí jīng
茎质柔软,无明显木质化,不具次生木质部而富含水分的茎。如水稻和小麦的茎。
《國語辭典》:十二因缘(十二因緣)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