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本知
谓自身固有的智能。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心:“尽其心者,尽心之本知。”
《漢語大詞典》:圣臣(聖臣)
指德行智能超群出众之臣。荀子·臣道:“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杨倞 注:“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 汉 刘向 说苑·臣术:“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 宋 秦观 《书王蠋后事文》:“古之世,有不去 商紂 之虐君以从 周武 之圣臣而守死 西山 者,其人曰 伯夷 。”
《漢語大詞典》:灵觉(靈覺)
(1).谓神灵对事物变化的察觉。 汉 扬雄 《太玄·迎》:“精微往来,妖先灵觉。” 范望 注:“灵,神也。神之所感,妙物为言,虽之妖祥,神所先觉。” 司马光 集注:“人失其道,妖灵先觉。”
(2).佛教语。谓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慈照无碍,化湛灵觉,散漓弘淳,拯浇敦朴。”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景德传灯录·道吾和尚一钵歌》:“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
(3).谓人对事物领悟理解的智能。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夫岂离人人灵觉之本明而别有光明也哉?”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若夫以有灵觉之人类,以有血性之男子,而其实乃不免为畜犬游妓之所为。举国如是,犹谓之有人焉,不可得也。”
(4).指人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
《国语辞典》:高职(高职)  拼音:gāo zhí
1.高级职业学校的简称。以教授青年职业智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的基层技术人员为宗旨。
2.高薪的职位。如:「荣任高职,使他神采焕发。」
《漢語大詞典》:凡智
平庸的智能。 唐 无名氏 《象樽赋》:“可以等上下之列,可以参阴阳之位。岂齐夫斗筲之外役,寧假乎挈瓶之凡智。”
分類:平庸智能
《漢語大詞典》:上上人
指德行、智能或身分最高的人。《坛经·行由》:“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盖老丈专为上上人説,恐其过高,或有遗弃之病;弟则真为下下人説,恐其沉溺而不能出,如今之所谓出家儿者,祇知有持鉢餬口事耳。”
《国语辞典》:禀能(禀能)  拼音:bǐng néng
天生所具有的智能。如:「这孩子禀能优异,能有计划的加以栽培,必成大器。」
分类:天生智能
《国语辞典》:启智(启智)  拼音:qǐ zhì
针对智能障碍者施予教育。如:「启智班」。
《国语辞典》:弱智  拼音:ruò zhì
1.人因生理、心理的缺陷或损伤,造成轻度智能障碍。如:「这孩子因为弱智而领有身心障碍手册。」
2.表现有如智能低于一般水准。或用于嘲讽。如:「他在理科方面是个高材生,但在文科方面有如弱智者。」
《國語辭典》:出挑  拼音:chū tiao
少年男女到了青春期间,体态容貌转为美好出众。《醒世姻缘传》第一一回:「出挑的比往时越发标致,我竟不认得他了。」《红楼梦》第二四回:「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像我的儿子。」也作「出跳」、「出脱」。
《漢語大詞典》:谫智(譾智)
低下的智能。 宋 刘攽 《之官庐州初至仪真寄原甫》诗:“譾智无远图,挈缾庶云及。”
分類:低下智能
《國語辭典》:以言取人  拼音:yǐ yán qǔ rén
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其人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国语辞典》:智障  拼音:zhì zhàng
泛指个人之智能发展较同年龄者明显迟缓,且在学习及生活适应能力表现上有显著困难者。今则用为「智能障碍」之谑称。
《国语辞典》:国民教育(国民教育)  拼音:guó mín jiào yù
全体国民所应接受的基本教育,以养成基本的生活智能及国民道德,且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缩称为「国教」。
《国语辞典》:老人痴呆症  拼音:lǎo rén chī dāi zhèng
为后天持续的一种智能障碍症状。参见「老人失智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