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根荄
(1).亦作“ 根垓 ”、“ 根核 ”。植物的根。文子·符言:“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荄;能两美者,天下无之。” 汉 刘向 说苑·建本:“树本浅,根垓不深。”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入地则孕毓根核。” 唐 白居易 《问友》诗:“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宋 司马光 《为始平公祭晋祠文》:“然原陆久燥,根荒未浹,畎亩喁喁,犹有待望。”
(2).比喻事物的根本,根源。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论:“臣观 元 之制策, 白 之奏议,极文章之壼奥,尽治乱之根荄。” 清 龚自珍 《勇言行箴》:“其精神外矣,其根荄誖矣。”
(3).植根。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今试言之,夫礼乐者,橐籥于元气,根荄于人情。”
《國語辭典》:种子(種子)  拼音:zhǒng zǐ
1.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由受精之胚珠发育而成,一般由种皮、胚、胚乳三部分组成。少数植物的种子,具有外胚乳。
2.儿子。《金瓶梅》第八六回:「小厮说陈家种子今日在你家和丫头吃酒来?」《醒世姻缘传》第四○回:「我看这孩子有些造化似的,不像个门里人,我替俺这个种子娶了他罢!」
《漢語大詞典》:推本
探究;寻究根源。史记·历书:“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司马贞 索隐:“言王者易姓而兴,必当推本天之元气行运所在,以定正朔,以承天意,故云承顺厥意。”汉书·刘向刘歆传赞:“ 刘氏 《洪范论》发明《大传》,著天人之应;《七略》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三统历谱》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 颜师古 注:“言其究极根本,深有意也。” 宋 王安石 《敕修南郊式表》:“推本知变,实有考於将来。” 清 恽敬 《得姓述附说》:“ 惲氏 得姓,推本 平通 ,无可依据。”
《漢語大詞典》:无漏(無漏)
(1).不泄露。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詹事徐府君集〉序》:“温树靡答,露事不詶;省中之言无漏,席下之跡不疑。”
(2).没有漏洞。 唐 白行简 《滤水罗赋》:“环之劲铁,取其坚而不朽;羃以轻纱,取其疏而无漏。”
(3).佛教语。谓涅槃、菩提和断绝一切烦恼根源之法。与“有漏”相对。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王卫军问》:“药验者疾易痊,理妙者吝可洗。洗吝岂復循环,疾痊安能起灭?则事不侔,居然已辨,但无漏之功,故资世俗之善,善心虽在五品之数,能出三界之外矣。”百喻经·宝箧镜喻:“禪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 曹溪禪师 乎!” 赵殿成 笺注:“释氏谓道心如完器,妙理犹浄水,一切烦恼,破坏道心,迷失妙理,犹如破器,不能停浄水,讥其过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四果永尽,名曰无漏。”
《國語辭典》:原本  拼音:yuán běn
1.事物的起源和根本。《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2.推溯其本源。《管子。小匡》:「式美以相应,比缀以书,原本穷末。」
3.原来、本来。《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那道小河子北边的一带大瓦房,那叫小邓家庄儿,原本是二十八棵红柳树,邓老爷的房子。」
4.原来的版本或作者的底本。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若是,则何以原本不传而传其抄本也。」
5.根据。《文选。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漢語大詞典》:夙因
前世因缘;前世的根源。 明杨珽《龙膏记·错媾》:“有缘千里能相见,这其间夙因不浅,看锦帐流香度百年。”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郑老爹 迎了出来,翁婿一见,才晓得就是那年回去同船之人,这一番结亲,真是夙因。”《黑籍冤魂》第二四回:“问:‘转世后復须食烟乎?’曰:‘然。是有夙因,哪得不吸?’”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有时遇到彰明的史实,瞒不下,如 关羽 、 岳飞 的被杀,便只好别设骗局了。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 岳飞 ;一是死后使他成神,如 关羽 。”
《漢語大詞典》:大原
根源,根本。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清 管同 《与友人论文书》:“僕闻文之大原出於天,得其备者,浑然如太和之元气。”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故养心者,治事之大原也。”
分類:根源根本
《國語辭典》:忘本  拼音:wàng běn
忘了根本。《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不敢忘本,只仍旧名。」《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又因同是中国人,到底读了几句书,不肯忘本。」
《國語辭典》:病根  拼音:bìng gēn
1.疾病的根原。如:「治病若不把病根去掉,怎能算痊瘉?」《后汉书。卷八二。方术列传下。华佗》:「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三国演义》第七八回:「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
2.比喻为引起灾祸或失败的根本原因。《朱子语类。卷一一○。朱子七。论兵》:「古今祸乱,必有病根。汉宦官后戚,唐藩镇,皆病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你这病根,却又只吃亏在一个聪明好胜。」
《國語辭典》:根苗  拼音:gēn miáo
1.植物的根和幼苗。宋。陈敷《农书。善其根苗篇》:「凡种植,先治其根苗以善其本,本不善而末善者鲜矣。」
2.比喻事物的本源、来由。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他可便单题著咱名号,我须索从头至尾问个根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大凡风流佳话,多是地岳根苗。」
3.比喻后代。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你论亲戚是汉祖根苗,论昆仲和刘表知交。」《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可怜俺田家就这一线的根苗。」
《國語辭典》:根芽  拼音:gēn yá
1.植物根部长出来的幼芽。其出土后,经过移植,可以成为独立的植物体。
2.根源、缘由。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与我尽说缘由,细诉根芽。」
3.比喻后代或苗裔。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那一个无子嗣缺根芽,妆了些高驮细马。」
《國語辭典》:根原  拼音:gēn yuán
根由,事情的始末、缘由。《水浒传》第三二回:「问出那厮根原,解送官司理论。」《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说无鬼就可以不敬祖宗,为他家庭革命的根原。」也作「根源」。
分類:根源根由
《國語辭典》:祸根(禍根)  拼音:huò gēn
祸害的根源。汉。王符《潜夫论。断讼》:「凡诸祸根,不早断绝,则或转而滋蔓。」《三国演义》第五三回:「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國語辭典》:业障(業障)  拼音:yè zhàng
1.佛教上指由于过去的恶行所造成的障碍。也作「孽障」。
2.骂人的话。意指可恶的傢伙、该死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心里想道:『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如何了得?』」也作「孽障」。
《漢語大詞典》:弊源
弊病产生的根源。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长江设关:“庶可杜絶弊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惟孜孜以培养凋残、釐剔奸骫为务,欲求清絶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