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5,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普陀
泥犁
尘刹
波罗蜜
五明
药王
一藏
一刹那
梵志
佛陀
阿鼻
贤劫
禅那
正定
摩竭
《國語辭典》:普陀  拼音:pǔ tuó
普陀山的简称。参见「普陀山」条。
《國語辭典》:泥犁  拼音:ní lí
佛教用语。地狱。胡语的音译。参见「地狱」条。
《國語辭典》:尘刹(塵剎)  拼音:chén chà
像尘埃那么多,数也数不尽的佛国。《华严经旨归。说经佛》:「卢舍那佛显法界身云,业用无边周侧如上,一一尘刹,一一念劫摄生威仪。」
《國語辭典》:波罗蜜(波羅蜜)  拼音:bō luó mì
1.从生死轮回的苦海至解脱的彼岸。为梵语的Pāramitā音译。晋。支遁〈大小品对比要钞序〉:「夫般若波罗蜜者,众妙之渊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来之照功。」也译作「波罗蜜多」。
2.植物名。桑科波罗蜜属,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树干具有白色黏质乳液。叶互生,椭圆或倒卵形。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雌花序球形或椭圆形,花被几乎全部陷入于肉质花序轴中。果实为聚合果,也称为「波罗蜜」,长椭圆形,大如冬瓜,肉似凤梨而味甜,可食。也称为「菠萝蜜」、「婆那娑」。
《國語辭典》:五明  拼音:wǔ míng
古印度五种学科知识、技能的总称。一声明,指研究语音、语法、修辞的学问;二工巧明,指工艺、数学、天文、音乐、美术等技艺的学识;三医方明,指医药类的学识;四因明,谓逻辑学;五内明,即关于宗教哲学与修持的知识。《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
《漢語大詞典》:五明扇
(1).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 晋 时只限于帝王使用。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五明扇, 舜 所作也。既受 尧 禪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秦 汉 公卿大夫皆得用之。 魏 晋 非乘舆不得用。”神宫中亦有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宝盖、曰珠幢、曰五明扇。”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絳綃玉女五百餘人,或执五明之扇,或捧八宝之盂,环侍左右。”
(2).指团扇。或泛指扇。 隋 卢思道 《美女篇》:“ 京洛 多妖艷……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 唐 乔知之 《长信宫树》诗:“叶映九春华,香摇五明扇。”亦省作“ 五明 ”。 晋 陆机 《羽扇赋》:“昔者 武王 玄览造扇於前,而五明安众,世繫於后,各有託於方圆,盖受则於箑蒲……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
《國語辭典》:药王(藥王)  拼音:yào wáng
1.治病用药如神的人。旧时民间尊奉神农、扁鹊、孙思邈、韦古道或韦善俊等为药王。
2.药王菩萨的简称。参见「药王菩萨」条。
《漢語大詞典》:一藏
(1).梵语“藏”有包蕴意,故佛教谓一切教法为“一藏”。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明照安禅师:“僧问一藏圆光,如何是体?”
(2).指一部藏经。景德传灯录·宗密禅师:“遂著《禪源诸詮》,写録诸家所述詮表,禪门根源道理,文字偈句,集为一藏。”《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道:‘众亦难消。与汝置经一藏,消灭罪恶,早登善果。’”《西游记》第八回:“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説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國語辭典》:一刹那(一剎那)  拼音:yī chà nà
很短的时间。为梵语kṣaṇa的音译。
《漢語大詞典》:梵志
(1).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國語辭典》:佛陀  拼音:fó tuó
佛教指證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为梵语buddha的音译。《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桓帝时,襄楷言佛陀、黄老道以谏,欲令好生恶杀,少嗜欲,去奢泰,尚无为。」也作「浮屠」、「浮图」、「佛驮」。
《國語辭典》:阿鼻  拼音:ā bí
阿鼻地狱的简称。参见「阿鼻地狱」条。隋。智顗《观心论》:「三轮四教从情释,不肯相遂入阿鼻。」
《漢語大詞典》:贤劫(賢劫)
佛教语。梵语bhadrakapa。指有 释迦佛 等千佛出世的现在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并称为三大劫,为佛教宏观的时间观念之一。 晋 法显 佛国记:“贤劫千佛,共用此鉢;鉢去也,佛法渐灭。” 南朝 梁 沈约 《千佛颂》:“不常不住,非今非曩,贤劫虽辽,倐焉如响。”魏书·释老志:“ 释迦 前有六佛, 释迦 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我眼盲冥,于兹已久,有佛兴世,我眼輒明,贤劫之中,过去三佛出兴世时,已得明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就是遍游亿万尘沙世界,经过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也找不着呀!”
《國語辭典》:禅那(禪那)  拼音:chán nà
静虑或思惟修。梵语dhyāna的音译。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缘一对象或主题作思惟而达到定,这个过程称为「禅那」。禅那按修习层次共分成四种,称为「四禅」或「四静虑」。在中国,禅那通常和定没什么区别,合为「禅定」一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是法无所有,不可得;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密、檀那波罗蜜是法无所有,不可得。』」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下。滇游日记三》:「师独留正殿,无具无龛,澈夜禅那不休。」
《國語辭典》:正定  拼音:zhèng dìng
佛教用语。八正道的第八支。谓修习四禅八定。《杂阿含经》卷一八:「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缚耶?』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漢語大詞典》:摩竭
(1).亦作“ 摩伽罗 ”。梵语makara的译音。大鱼;鲸鱼。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河 西岸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竭,或摩伽罗,此云鲸鱼。雄曰鲸,雌曰鯢。大者长十餘里。”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鲸:“《华夷志》:‘海中大鱼口可容舟,其名曰摩竭。’按,摩竭,梵语,即鲸鱼也。”
(2).古代 印度 摩伽陀国 (Magadha)的省称。在今 比哈尔邦 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