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1,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伶俐
正然
当时
非是
无名
有名
不正
情绪
曲径
岐路
二八
苟且
非道
正法
昌言
《國語辭典》:伶俐  拼音:líng lì
1.聪明机灵,反应敏捷。《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是伶俐的人,看见来势,已自瞧科在眼里,晓得是个好主顾了。」《红楼梦》第五四回:「惟有那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心巧嘴乖,公婆最疼。」
2.口齿犀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见他人物整齐,说话伶俐,收纳了,拨一间房与他歇落。」《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汤镇台见他说话伶俐,便留他在书房里吃饭,叫两个公子陪他。」
3.乾脆俐落。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鲁云)你去了倒是一场伶俐。(黄文云)将军有埋伏里!」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除了后患,岂不伶俐。」
《漢語大詞典》:正然
正当;正在。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三折:“好大风也。正然天色明朗,就昏暗了。”《西游记》第二六回:“﹝ 行者 ﹞正然走处,见 白云洞 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再生缘》第六回:“正然相对凄凉处,番将传呼见总戎。”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七章:“目下,一只孤单的老鸹,正然绕树飞旋。”
分類:正当正在
《國語辭典》:当时(當時)  拼音:dāng shí
1.从前、那时候。《荀子。儒效》:「脩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
2.即时、立刻。《三国演义》第五二回:「众军拜谢,将降将陈、鲍二人当时斩了。」
《漢語大詞典》:非是
(1).谓不正当的事。管子·明法解:“国无明法,则百姓轻为非是。”
(2).以非为是。荀子·修身:“非是是非谓之愚。” 杨倞 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则谓之愚。”
(3).不正常,意外。
(4).不当;有过错。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臣前奏请葬 丁姬 復故,非是。”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
《國語辭典》:无名(無名)  拼音:wú míng
1.没有名声。《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2.没有正当理由。《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所不取。」
3.没有名字、没有名称,或指名字不为人所知。如:「无名英雄」。
《漢語大詞典》:无名之朴(無名之樸)
亦作“ 无名之璞 ”。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國語辭典》:有名  拼音:yǒu míng
1.很有名声,为社会人士熟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且说婺州永康县有个有名的秀才,姓陈,名亮字同父。」《文明小史》第二○回:「是这里一个有名的财东,独自开了一爿学堂。」也作「有名气」、「有名望」。
2.有正当的理由。《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今郭汜未除,而杀天使,则汜兴兵有名,诸侯皆助之矣。」
《國語辭典》:不正  拼音:bù zhèng
偏斜、不端正。如:「心术不正」、「胎位不正」。
《國語辭典》:情绪(情緒)  拼音:qíng xù
1.缠绵的情意。南朝梁。江淹 泣赋:「直视百里,处处秋烟;阒寂以思,情绪留连。」唐。韩偓 青春诗:「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2.心情。唐。韩偓 春闺诗二首之一:「醒来情绪恶,帘外正黄昏。」宋。丘崇洞仙歌。丰肌腻体〉词:「镇独立黄昏怯轻寒,这情绪,年年共花憔悴。」
3.由外在刺激或内在身心状态,所引发的喜、怒、哀、惧等个体主观感受与生理反应。
《漢語大詞典》:曲径(曲徑)
亦作“ 曲逕 ”。
(1).弯曲的小路。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逕通幽处,禪房花木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由曲径而登,则为土山,其南乃 鬱冈亭 也。” 徐迟 《直薄峨眉金顶记》:“多少林木,多少曲径呵!林中蔽天,青苔铺径。”
(2).比喻不正当的途径。 明 张居正 《答刘虹川总宪书》:“舍大道而由曲径,弃道谊而用货贿。”
《國語辭典》:岐路  拼音:qí lù
1.由大道分岔出去的小路。唐。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人生南北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也作「歧路」。
2.邪路、歪路。《后汉书。卷四四。邓彪传。论曰》:「故昔人明慎于所受之分,迟迟于岐路之閒也。」也作「歧路」。
《國語辭典》:二八  拼音:èr bā
1.十六人。《左传。襄公十一年》:「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
2.少女十六岁。唐。白居易〈秦中吟。议婚〉:「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老夫有一末堂幼女,年方二八。」
3.阴历每月十六日。南朝宋。鲍照〈玩月城西门解中〉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4.上古时期的干才,即八元、八恺的合称。参见「八元」、「八恺」条。《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幸二八之选虞兮,喜傅说之生殷。」《魏书。卷六○。列传。韩麒麟》:「显宗曰:『臣闻君不可以独治,故设百官以赞务。陛下齐踪尧舜,公卿宁非二八之俦。』」
5.佛教上指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故称为「二八」。唐。迦才〈净土论序〉:「然则二八弘规,盛乎西土。」
《國語辭典》:苟且  拼音:gǒu qiě
不守礼法、不务实际或马虎草率,得过且过。《文选。陆机。五等论》:「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
《漢語大詞典》:非道
(1).不合道义;不正当的手段。《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孔 传:“人以言咈违汝心,必以道义,求其意,勿拒逆之;逊,顺也。言顺汝心,必以非道察之,勿以自臧。” 宋 储泳 《祛疑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惟达理者不受非道之欺。”
(2).不恰当;不适宜。韩非子·奸劫弑臣:“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譖,溺於当世之言,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
(3).非常事故,变故。太平广记卷一一五引 唐 戴孚 《广异记·王乙》:“洎夜秉烛,其从悉已大酣,乙虑有非道,默坐念咒。”
《國語辭典》:正法  拼音:zhèng fǎ
1.正当、平正的法则。《淮南子。兵略》:「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汉书。卷六六。公孙贺等传。赞曰》:「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2.对犯死罪者依法处决。《文明小史》第三回:「背后说这些乱民拿住了,就该一齐正法,还分什么首从?」
3.真实的佛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
《國語辭典》:昌言  拼音:chāng yán
1.善言。《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旧唐书。卷一九一。方技传。叶法善传》:「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
2.直言不讳。《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悉览休祥,总括群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