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9,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饥殍
含玉
出次
恨血
追荐
吊鹤
超度
斋供
主道
灵柩
灵仪
荣哀
丛冢
吊问
悼念
《漢語大詞典》:饥殍(饑殍)
亦作“ 飢莩 ”。
(1).极其飢饿。《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漂薄风波,絶粮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2).饿死者。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李桢像赞》:“ 正德 五年, 关 下大水,飢莩载涂。” 郭沫若 《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华好儿女,谁宁飢莩倒路旁?”
极其飢饿。饥,通“ 飢 ”。旧唐书·德宗纪上:“本其所以,罪实在予,万姓何辜,重罹饥殍。”
《漢語大詞典》:含玉
古丧礼,纳于死者口中的玉。周礼·天官·太宰:“大丧,赞赠玉、含玉。” 郑玄 注:“含玉,死者口实。天子以玉。” 郭沫若 《羽书集·龙战与鸡鸣》:“古人的习惯,人死了在口里有含玉的一种礼节。被含的玉就叫作‘含玉’。那玉的形式,有时候是珠,有时候似乎是蝉。”参阅《公羊传·文公五年》 何休 注。
《漢語大詞典》:出次
(1).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左传·文公四年:“ 楚 人灭 江 , 秦伯 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 杜预 注:“出次,避正寝。”晋书·元帝纪:“三月,帝素服出次,举哀三日。”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仁恻:“ 襄州 都督 张公谨 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 清 方苞 《兄子道希墓志铭》:“余虽在外,遇期、功, 道希 必率诸弟出次。”
(2).出军驻扎。《宋书·索虏传》:“﹝ 江夏王 义恭 ﹞德望兼崇,风略遐被,即可三府文武,并被以中仪精卒,出次 徐 方,为众军节度。”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皇武》:“ 度 拜稽首,出次于东。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清 方苞 《圣王亲征漠北颂》:“三月初吉,皇帝总六师,由中道出次 古北口 。”
《漢語大詞典》:恨血
谓屈死者的血。语本庄子·外物:“ 萇弘 死于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唐 李贺 《秋来》诗:“秋来鬼唱 鲍 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唐 陆龟蒙 《和袭美馆娃宫怀古五绝》之三:“此地最应沾恨血,至今春草不匀生。”参见“ 三年化碧 ”。
分類:死者
《漢語大詞典》:三年化碧
庄子·外物:“ 萇弘 死于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成玄英 疏:“ 萇弘 遭譖,被放归 蜀 ,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肠而死。 蜀 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元 郑元祐 《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三年化碧心难灭,九转成丹目已穿。”亦省作“ 三年碧 ”。 周实 《痛哭》诗:“化作三年碧,荣於一字褒。”
分類:忠心
《國語辭典》:追荐(追薦)  拼音:zhuī jiàn
为死者祈求冥福。《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某因新丧父亲,入城请僧追荐。」《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该请僧人追荐。」也作「追福」。
《國語辭典》:吊鹤(弔鶴)  拼音:diào hè
相传晋人陶侃的母亲去世,有二客来吊,随而化为双鹤飞去。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刘孝标注引《陶侃别传》。后用来指吊丧的人。唐。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之四:「宁知荒陇外,吊鹤自裴徊。」
分類:颂扬死者
《國語辭典》:超度  拼音:chāo dù
1.凌驾、超越。唐。冯宿 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猗那先子,超度名辈。远图中辍,贻庆后代。」
2.佛教或道教指藉由诵经或作法事,帮助死者脱离三恶道的苦难。《西游记》第一三回:「多亏长老超度,已消了罪业,上中华富地,长者家去托生。」《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
《國語辭典》:斋供(齋供)  拼音:zhāi gòng
供奉神佛的食品。《水浒传》第一回:「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斋供。」《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巫娘子与他约定日期,到庵中,先把五钱银子与他做经观斋供之费。」
《漢語大詞典》:主道
(1).君主治国之道。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荀子·正论:“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韩非子·爱臣:“是以姦臣蕃息,主道衰亡。”吕氏春秋·分职:“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则不然。”
(2).谓古代在丧礼中为死者立神主的道理。礼记·檀弓下:“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録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重,主道也。” 郑玄 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 孔颖达 疏:“言始死作重,犹若吉祭木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丧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晋书·礼志中:“以二瓦器盛始死之祭,繫於木,裹以苇席,置庭中,近南,名为重,今之凶门是其象也。礼,既虞而作主。今未葬,未有主,故以重当之。称为主道,此其义也。”
(3).犹言东道。 宋 梅尧臣 《沉学士景休知真州》诗:“家风自有 东阳 咏,主道新移 北海 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我与 次 兄原有主道,正该少申敬意。”
《國語辭典》:灵柩(靈柩)  拼音:líng jiù
对死者棺材的敬称。《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三国演义》第八回:「刘表换回黄祖,孙策迎接灵柩。」也称为「灵榇」。
《漢語大詞典》:灵仪(靈儀)
(1).神灵或圣贤的图像。 南朝 梁武帝 《舍事道法诏》:“啟瑞迹於天中,烁灵仪於像外。”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灵仪若在,列配如初。”宋史·乐志十五:“珍金铸像灵仪睟,集福庇烝民。”
(2).死者的遗像。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用:“因设灵仪,招魂以葬。”
(3).出殡时的仪仗。 唐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二:“配礼归清庙,灵仪出直城。”
《漢語大詞典》:荣哀(榮哀)
《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后以“荣哀”为赞颂死者的套语。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荣哀既备,宠灵已泰。”
《國語辭典》:丛冢(叢冢)  拼音:cóng zhǒng
1.众多尸骸埋葬在一起的大冢。《宋史。卷四○一。刘爚传》:「都大坑冶耿某闵遗骸暴露,议用浮屠法葬之水火,爚贻书曰:『使死者有知,祸亦惨矣。』请择高阜为丛冢以葬。」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流民死者为大冢葬之,谓之丛冢。」
2.坟冢丛聚乱葬的地方。如:「走了数里路,仍然不见人影,触目所及,仅止高阜上一片丛冢。」
分類:许多死者
《國語辭典》:吊问(弔問)  拼音:diào wèn
吊祭慰问丧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红楼梦》第一二回:「七日发引,寄灵于铁槛寺,日后带回原籍。当下贾家众人齐来吊问。」
《國語辭典》:悼念  拼音:dào niàn
追怀死者,表示悲痛。如:「他对因病去世的母亲悼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