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锋芒
气机
锋锐
骨气
雄铓
毒焰
头势
气矜
雄芒
顽焰
口锋
规模
风涛
笔力
莽莽
《國語辭典》:锋芒(鋒芒)  拼音:fēng máng
1.刀剑的尖利部分。比喻人的锐气与才华。如:「锋芒太露」。《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2.细微的事情。汉。王充《论衡。超奇》:「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
《漢語大詞典》:气机(氣機)
(1).古代军事术语。用兵的关键之一。指将帅的气度、决断等。吴子·论将:“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於一人,是谓气机。”
(2).谓天地有规律运行的自然机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明 王廷相 慎言·乾运:“天乘夫气机,故运而有常。”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土若鼻,水若涕;水於海升降,犹涕於鼻出入,非气机之推盪,固不能升降而出入也。” 严复 《论世变之亟》:“天地气机,一发不可復遏。”
(3).指植物的生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 清 戴名世 《慧庆寺玉兰记》:“余嘆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
(4).指行文的气势。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 弘治 、 正德 以后,气机始畅,篇幅始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仗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清 马建忠 《玛赛复友人书》:“使演绎其旨,或从而驳辨之,以词意清顺气机畅达为主。”
(5).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包括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气机发生异常,一般有气机不宣、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
《漢語大詞典》:锋锐(鋒鋭)
(1).刀剑锐利。吴子·治兵:“锋鋭甲坚,则人轻战。”
(2).指锐利的刀剑。 唐 白居易《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口譟雷霆,手操锋鋭。”
(3).尖兵,前锋。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袁绍 与 瓚 书曰‘……又 乌丸 、 濊貊 ,皆足下同州,僕与之殊俗,各奋迅激怒,争为锋鋭。’”
(4).精兵。陈书·高祖纪上:“应分贼兵势,以弱制强,何故聚其锋鋭,令必死於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土兵:“各边将领,又专倚家丁为锋鋭。”
(5).指凌厉的气势。 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三:“赤眉新拔 长安 ,财赋日盛,锋鋭不可当也。”《三国演义》第六七回:“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鋭,以安众心。”明史·朱亮祖周德兴等传赞:“介胄之士桀驁难驯,乘其锋鋭,皆能竖尺寸於疆埸。”
(6).指气势凌厉。 郭小川 《新路歌》:“我们就是这样,无比锋锐。”
(7).指卓越的才能。 宋 苏辙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一:“同儕畏锋鋭,兄弟更驰逐。” 宋 叶适 《宋故宣教郎通判平江府姚君墓志铭》:“所歷之官,皆人立欲以其材能自振迅者,而 洪卿 摧敛锋鋭,若不敢有所为。”
(8).锋利;犀利。 宋 叶适《徐德操墓志铭》:“梳櫛缴绕以赴绳墨,磨错椎钝以就锋鋭。” 罗正伟 《清廷预备立宪》:“聪明俊伟之士,持偏激之学説,挟锋鋭之文字,发行报纸,刊刻书籍。”
《國語辭典》:骨气(骨氣)  拼音:gǔ qì
1.刚毅不屈的气概。《红楼梦》第八五回:「这吴大人本来咱们相好,也是我辈中人,还倒是有骨气的。」
2.书法所表现的雄健气势。
《漢語大詞典》:雄铓(雄鋩)
(1).锐利的锋芒。 唐 刘禹锡 《砥石赋》:“我有利金兮以利为佩,遭土卑而慝作兮雄鋩为之潜晦。”借指宝剑。 宋 梅尧臣 《送寿州司理张元舆》诗:“霜寒月冷古时狱,下有苔蠹之雄鋩。”
(2).喻强大的气势。 唐 皮日休 《新城三老董公赞》:“扶义而征,可至 轩黄 ;唱仁而战,可至 武汤 。用于天道,折彼雄鋩。” 宋 韩琦 《辛亥重九会安正堂》诗:“初晴已过登高日,散虑宜趋自得场。惟有一时诗酒战,愿开强户振雄鋩。”
《漢語大詞典》:毒焰(毒燄)
亦作“ 毒焰 ”。
(1).比喻凶恶的气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守尸押葬者,畏 贤 毒燄,不敢主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初贼震公威名,咸胆裂,思解散。猝闻溘逝,毒燄益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当时东西二京都陷没了,正是 安禄山 的毒焰不可一世的时候。”
(2).比喻邪恶势力。 鲁迅 《彷徨·伤逝》:“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 子君 ,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见“ 毒燄 ”。
《國語辭典》:头势(頭勢)  拼音:tóu shì
1.情势、形势。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长短句》:「比似年时头势恶,待检又还猛想度。」《水浒传》第三回:「两个都头见头势不好,转身便走。」
2.趋势。如:「这会儿头势都看好服务业、金融业。」
《漢語大詞典》:气矜(氣矜)
犹气势。战国策·韩策二:“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軼 賁 育 而高 成荆 矣。” 诸祖耿 集注引 金正炜 曰:“气矜,犹言气势。”《淮南子·氾论训》:“天下安寧,政教和平,百姓肃睦,上下相亲,而乃始立气矜,奋勇力,则不免於有司之法矣。” 严复 《救亡决论》:“盖学术末流之大患,在於徇高论而远事情,尚气矜而忘实祸。”
分類:气势金正
《漢語大詞典》:雄芒
(1).刀剑的利刃。文选·张协〈七命〉:“建云髦,啟雄芒。” 李善 注:“芒,锋刃也。”
(2).喻宏大、非凡的气势。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十轴示余三百篇,金碧烂光烧 蜀 牋。雄芒逸气测不得,使我躑躅成狂颠。”
《漢語大詞典》:顽焰(頑燄)
指桀骜不驯的气势。 林纾 《〈慎宜轩文集〉序》:“余则以为其才不能过 伯玉 ( 汪伯玉 ),而其顽燄所张,又未能先 枝山 ( 祝枝山 )也。”
《漢語大詞典》:口锋
指说话的气势。例如:口锋凌厉。
分類:气势
《國語辭典》:规模(規模)  拼音:guī mó
1.格局、制度。《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那泰伯祠的事,已有个规模了。」
2.派头、排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越客是豪奢公子,规模不小,坐了一号大座船,满载行李辎重。」
《漢語大詞典》:风涛(風濤)
(1).风浪。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 唐 杜甫 《曲江三章章五句》诗:“ 曲江 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 何其芳 《树阴下的默想》:“但我却甘愿冒着风涛,带着渴望,独自在无涯的海上航行。”
(2).比喻艰险的遭遇。 唐 项斯 《欲别》诗:“归期无岁月,客路有风涛。” 元 刘因 《人情》诗:“人情云雨 九疑山 ,世路风涛 八节滩 。” 明 唐顺之 《与杨虞坡司马书》:“风涛兵戈倥偬中,因差人入京谢恩。”
(3).比喻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 鲁迅 《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涛怒吼起来,刷洗山河的时候,这才能脱出这沉滞猥劣和腐烂的运命。”《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过去一年里,亿万 中国 人民经受了一生中最大最复杂的感情的风涛。”
《國語辭典》:笔力(筆力)  拼音:bǐ lì
1.写字、作画时用笔的力量。《新唐书。卷一五三。颜真卿传》:「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老残游记》第三回:「只有中间挂著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彷佛列子御风的形状,衣服冠带均被风吹起,笔力甚为遒劲。」
2.文章的气势。唐。张祜 读始兴公传诗:「诗情光日月,笔力动乾坤。」
《國語辭典》:莽莽  拼音:mǎng mǎng
1.草木茂盛幽深的样子。《楚辞。屈原。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2.渺无边际的样子。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首之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唐。岑参〈走马川行奉封大夫出师西征〉诗:「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