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山势
望风
猖狂
汪洋
磅礴
横秋
汹涌
雷动
奇气
炎炎
声势
声气
拍天
喷薄
笔势
《國語辭典》:山势(山勢)  拼音:shān shì
山的形势。唐。储光羲 苑外至龙兴院作诗:「山势当空出,云阴满地来。」《三国演义》第六七回:「操次日自引兵为前队;见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恐有伏兵,即引军回寨。」
《國語辭典》:望风(望風)  拼音:wàng fēng
1.远瞻、仰望风采。《文选。李陵。答苏武书》:「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2.听到风声。《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李膺》:「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三国演义》第一○回:「军士无主,望风奔逃。」
3.为正在进行秘密活动的人把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他不做贼,他在那里代做贼的望风呢!」
《國語辭典》:猖狂  拼音:chāng kuáng
1.狂妄胡为。《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文选。扬雄。赵充国颂》:「先零猖狂,侵汉西疆。」
2.形容气势猛烈。唐。元稹〈有酒〉一○章之八:「阴火然兮众族沸渭,飓风作兮昼夜猖狂。」《水浒传》第六六回:「班毛老子,猖狂燎尽白髭须。」
《國語辭典》:汪洋  拼音:wāng yáng
1.水势浩大。《楚辞。王褒。九怀。蓄英》:「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平妖传》第四○回:「李遂上前,叫军士一条麻绳索儿,绑缚个四马攒蹄。就打入胡永儿伪宫中来,只见一派汪洋大水,并无门路。众人都慌了。」
2.比喻气度宽宏。南朝梁。刘孝威〈重光〉诗:「风神潇落,容止汪洋。」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3.比喻文章气势盛大。《新唐书。卷一七六。列传。韩愈》:「横骛别驱,汪洋大肆。」《宋史。卷三三九。列传。苏辙》:「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4.形容非常恢宏深广。唐。沈佺期 则天门赦改年诗:「歌舞将金帛,汪洋被远黎。」唐。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
《國語辭典》:磅礴  拼音:pāng bó
广大无边,混同充塞。晋。陆机〈挽歌〉诗三首之三:「磅礴立四极,穹隆放苍天。」宋。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也作「旁薄」。
《國語辭典》:横秋(橫秋)  拼音:héng qiū
1.弥漫秋日的天空。南齐。孔稚圭〈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2.横越秋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
《國語辭典》:汹涌(洶涌)  拼音:xiōng yǒng
1.水流腾涌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彭湃。」《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也作「汹涌」。
2.形容气势盛大。如:「汹涌的民主潮流,一举冲垮了东欧共产国家的铁幕。」也作「汹涌」。
3.喧闹。如:「中国餐馆只要客人一多,就会显得人声汹涌,好不热闹!」也作「汹涌」。
《國語辭典》:汹涌(洶湧)  拼音:xiōng yǒng
1.水流腾涌的样子。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也作「汹涌」。
2.形容气势盛大。唐。黄滔〈融结为何岳赋〉:「刚柔随之而汹涌,嗜欲继之而隆崇。」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努目向人,势甚汹涌。」也作「汹涌」。
3.喧闹。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一。碧碧》:「有翁媪,率男妇六七辈,直入草堂,汹涌叫骂。」《二十载繁华梦》第九回:「及到了门前,已听得楼上人声汹涌,巴不得三步登到楼上。」也作「汹涌」。
4.动荡不安。元。罗贯中《风云会》第四折:「我想五代乱离,人心汹涌,今圣人一出,群妖顿息,不图从此得见太平也。」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四。国事类。石亨奸党》:「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國語辭典》:雷动(雷動)  拼音:léi dòng
1.雷声震动。汉。司马相如〈子虚赋〉:「雷动猋至,星流霆击。」汉。贾谊〈旱云赋〉:「正惟布而雷动兮,相击冲而破碎。」
2.形容声音震动洪大,如同打雷一般。如:「欢声雷动」。《孽海花》第三五回:「满厅掌声雷动中,忽然从外面气急败坏、奔进一个人来,大家面色都吓变了。」
《漢語大詞典》:奇气(奇氣)
(1).不平凡的气势或气象。 宋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郑板桥 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 宁调元 《壬子感事四章》诗之四:“高楼西北腾奇气,大海东南露国徽。”
(2).不平凡的志气。 清 张惠言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文在 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汨为吏十餘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六:“少年奇气称才华,登 岱 还浮八月槎。” 郁达夫 《自述》诗之十一:“几度 沧江 逐逝波,风云奇气半消磨。”
《國語辭典》:炎炎  拼音:yán yán
1.很热的样子。如:「夏日炎炎」。
2.热气很盛的样子。《诗经。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红楼梦》第一回:「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
3.火光猛烈的样子。《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炎炎有光,偃兵。」清。金俞迈〈咏木棉事〉诗:「锄花偏喜日卓午,曦驭炎炎似火轮。」
4.权势显赫的样子。汉。扬雄〈解嘲〉:「炎炎者灭,隆隆者绝。」
《國語辭典》:声势(聲勢)  拼音:shēng shì
声威与气势。《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图我相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
《國語辭典》:声气(聲氣)  拼音:shēng qì
1.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2.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漢語大詞典》:拍天
形容浪涛汹涌冲击,气势浩大。 唐 韩愈 《题临泷寺》诗:“ 潮阳 未到吾能説,海气昏昏水拍天。”
《國語辭典》:喷薄(噴薄)  拼音:pēn bó
喷射涌起。如:「钱塘潮起,海涛喷薄,气象万千,每每吸引无数游客。」《平妖传》第一三回:「如要兴云,便想得一个阴气,起自丹田,渐觉满身都是云气充塞,从七窍中喷薄出来,瀰漫乾坤。」
《國語辭典》:笔势(筆勢)  拼音:bǐ shì
1.文章的气势。《南史。卷三三。范晔传》:「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唐。杜甫〈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诗:「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
2.书法用笔的气势和腕力。《晋书。卷八○。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