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重孙。昭明太子萧统次子。封河东郡王。除宁远将军,累迁湘州刺史。侯景之乱,率军入援。台城陷,还湘镇。雍州刺史张缵密报湘东王萧绎(元帝),云誉将袭江陵。绎惧,遣周弘直至誉所督其粮众,誉不从。又遣子方等征之,为誉败死。誉修浚城池,为拒守计。绎令鲍泉、王僧辩攻杀之。
潘乐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 【介绍】: 北齐广宁石门人,字相贵。初从葛荣起事,后归尔朱荣,为别将。后为高欢镇城都将,从破尔朱兆。累军功拜东雍州刺史。北齐建立,封河东郡王,迁司徒。又为南道大都督讨侯景。除瀛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580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字子恭。陈宣帝第九子。聪敏好学。宣帝太建五年,立为河东王。位南徐州刺史。卒谥康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683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名礼。少种田为业。太宗贞观中应募入军,从征辽东,著白衣持戟腰两弓,以骁勇闻名全军,迁右领军中郎将。高宗永徽时帝幸万年宫,山水暴至,仁贵救驾有功,赐御马。显庆中破高丽,擒契丹王,以功拜左武卫将军。又击突厥九姓于天山,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乾封初以降扶余等四十城封平阳郡公。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唐军败,仁贵退守大非川,除名为庶人。未几,高丽余众叛,仁贵起为鸡林道总管,复坐事贬象州。会赦还,高宗思其功,起授瓜州长史,不久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卒于官。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九
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应募从军。累擢右领军中郎将。显庆中以功封河东县男。乾封初进平阳郡公。开耀中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二年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睿宗孙。封河东郡王,官至太仆卿。沉湎酒色,暴卒。赠太子少师。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瑾官左卫参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子隆。举明经第。通《春秋》。累擢黄门侍郎。高宗调露二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宗立,为中书令。帝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炎固执不从,帝怒。炎因与武则天谋废帝为庐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则天已持政,稍自肆,炎又因事固争。及徐敬业兵兴,炎请归政,则天大怒,系狱坐死。后追谥忠。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八
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第明经。累迁黄门侍郎。调露二年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侍中中书令。封永清县男。进爵河东县侯。徐敬业兴兵。后议讨之。炎请太后归政。后捕炎送狱。斩于都亭驿。睿宗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 【介绍】: 唐兖州瑕丘人,名洪,以字行。以对策擢第。七岁能文,结庐太行山下。累授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嵩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武则天时,为给事中,迁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中宗复位,改太常少卿,以修《武后实录》劳,封高平县子。未几,出为卫州刺史,以善政闻。官终太子宾客。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4 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西南)人。少以文章闻名,薛元超表荐之,对策高第。授永寿县尉,转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皓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文辞雅美,时人谓之“河东三绝”。武后圣历中,进给事中。武后选天下文士撰《三教珠英》,彦伯与李峤居首。以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中宗神龙元年(705),迁太常少卿。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高平县子。未几,出为卫州刺史,转蒲州刺史。景龙三年(709),上《南郊赋》,文辞典美。四年,迁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历右常侍、太子宾客。玄宗开元二年(714)卒。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诗纪事》卷九。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好强涩之体,颇为后进所效。《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徐彦伯前集》10卷、《后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徐彦伯(?—714),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人。少以文辞知名,对策棹第,累转蒲州司兵参军,以文词雅美,与司户韦皓、司士李亘并称“河东三绝”。圣历中,自职方员外郎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历宗正卿、齐州刺史。中宗复位,改太常少卿,预修《武后实录》。后官至工部侍郎、大子宾客。有《徐彦伯前集》十卷、又《后集》十卷,均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彦伯名洪。以字显。兖州瑕邱人。对策高第。累擢职方员外郎。奉迎中宗房州。既践位。进太常少卿。修武后实录。封高平县子。历卫州蒲州刺史。擢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开元二年卒。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彦伯)少以文章擅名……景龙三年,中宗亲拜南郊,彦伯作《南郊赋》以献,辞甚典美。……自晚年属文,好为强涩之体,颇为后进所效焉。
新唐书本传
时司户节皓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武后撰《三教珠英》,取文辞士,皆天下选,而彦伯、李峤居首。……晚为文稍强涩,然当时不及也。
唐诗纪事
中宗与修文馆学士宴乐赋诗,每命彦伯为之序,文彩华缛。……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鹓阁,龙门为虬户,金谷为铣溪,玉山为琼岳,竹马为筱骖、月兔为魄兔,进士效之,谓之“徐涩体”。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沈休文,古体亦托傅咸遗咏,错采镂金,端可宝。《唐书》称其典缛,可谓知言。虽谢风雅之清尘,亦修文之嚆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 【介绍】: 唐蒲州虞乡人。好学,多所研究。武周天授中为司府寺主簿,封河东县男。中宗景龙中迁左散骑常侍,修国史及氏族志。历太子宾客、昭文馆学士,致仕。有《大唐姓族系录》。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冲。蒲州虞乡人。天授初为司府主簿。赐爵河东县男。景龙中累迁左散骑常侍。历太子宾客昭文馆学士。开元五年卒。
杨执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26 【介绍】: 唐弘农华阴人。杨执柔弟。起家玉钤仓曹。累迁右卫中郎押千骑使。中宗神龙初,以诛张易之功,再迁右威卫将军,封河东郡公。出为常州刺史,以母老改授晋州。坐王同皎事尽削官封。睿宗即位,擢卫尉卿,复初封爵,为剑、汾二州刺史。玄宗开元二年迁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历原、胜诸州刺史,颇有威名,屡迁右金吾卫大将军。为朔方元帅。官终鄜州刺史。卒谥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29 【介绍】: 唐蒲州猗氏人,字嘉贞。张循宪荐于武则天,拜监察御史。累官中书舍人、秦州都督、并州长史。玄宗开元中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与张说不和,出为幽州刺史,因故贬台州。后累擢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封河东侯。位虽贵,然不立田园。卒谥恭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729 以字行,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武后光宅二年(685),应五经举,授平乡县尉。长安中,武后召见,擢为监察御史。历中书舍人、秦州都督、并州长史。玄宗开元八年(72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几,迁中书令。十一年,出为幽州刺史,转台州刺史、定州刺史,累封河东侯。十七年秋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能诗善文。《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嘉贞字嘉贞。蒲州猗氏人。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长安中。以采访使张循宪荐。则天召见。擢拜监察御史。历梁秦二州都督。开元八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河东侯。十七年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49 【介绍】: 唐太原祁人,居华州郑县。初名训,九岁时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因得养于宫中,赐名忠嗣。为人雄毅寡言,有武略。幼尝与玄宗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及长,以战功累迁朔方、河东、河西、陇右节度使。以不愿出兵攻吐蕃石堡城,忤玄宗。李林甫素忌其功,遂趁机诬以谋立太子,几陷极刑。部将哥舒翰力陈其冤,请以己官赎其罪,始得贬汉阳太守,卒。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三
忠嗣。华州郑人。始名训。父海宾。征吐蕃战死。授尚辇奉御。时年九岁。因入见。赐今名。养禁中。试守代州别驾。以功累迁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开元二十九年徙封河东县公。领河西陇右。权朔方河东。佩四将印。讨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李林甫忌其功。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欲奉太子。讯验罪应死。哥舒翰请以官爵赎其罪。乃贬汉阳太守。徙汉东卒。年四十五。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薛舒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75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字仲和。薛邕兄。年十九,授华州司士参军。累转大理寺丞,以忤权臣贬青州司户参军,改金州司马。玄宗天宝末,拜夷州刺史。肃宗至德初,迁渝州刺史。又任巫、溪二州刺史。代宗宝应初,拜黔中经略使。封河东县伯。守黔十余年,卒于任。
裴郁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0 【介绍】: 唐河东人。德宗朝,历户部员外郎。贞元六年,官至尚书左丞。转太常卿,封河东县公。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郁。德宗朝尚书左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少以吏事进。以长安令拜虢州刺史,政绩卓著。迁湖南、浙东、浙西观察使,历三镇凡十余年,家无声乐,俸禄悉分散亲属故人,无余财。除左散骑常侍致仕。卒年七十四,谥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819 郡望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南)。少以吏事进。德宗建中三年(782)任长安令。约于贞元十八年(802)任虢州刺史,顺宗永贞元年(805)任湖南观察使,宪宗元和三年(808)改浙江东道观察使,五年授浙江西道观察使。封河东郡公。约于元和十年拜左散骑常侍。旋致仕。卒谥宣。薛蘋历任方镇,以安民为务,时称良吏。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会稽掇英总集》卷八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唐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镇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柳河东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第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三年后调蓝田尉。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柳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苏轼称柳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尉。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与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坐党王叔文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扪虱新话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
《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
《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
岁寒堂诗话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竹庄诗话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柳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后村诗话
子厚永、柳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
后村诗话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后村诗话
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自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沧浪诗话
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
诗人玉屑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瀛奎律髓
柳柳州诗精绝工致,古体尤高。世言韦、柳,韦诗淡而缓,柳诗峭而劲。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柳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
唐诗品汇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柳亦不偶然。
《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
《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诗镜总论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
诗筏
严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
《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
说诗晬语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茧斋诗谈》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让韩,诗则独胜。
剑溪说诗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
剑溪说诗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柳者,柳之胜刘,又不但诗文。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
《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
《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柳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
三唐诗品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