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踏斗
足踏斗宿星谱。为道士作法时的步伐。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莫道人 做张做智,步罡踏斗,念呪书符。”《续小五义》第八四回:“﹝ 冯渊 ﹞忽见后面房上站着一个人,晚间一看,犹如半截里黑塔一般,身躯胖大,头如麦斗,二目如灯,用了个魁星踏斗的架势,往下瞧着。”参见“ 踏罡步斗 ”。
《漢語大詞典》:踏罡步斗
道教法师祈天或作法的步伐。表示脚踏在天宫罡星斗宿之上。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我踏罡步斗驱邪祟,仗着剑书符呪水。”《水浒传》第八九回:“ 公孙胜 在军中仗剑作法,踏罡步斗,敕起五雷。” 明 无名氏 《广成子》第四折:“踏罡步斗通三界,保养丹砂体自清。”《冷眼观》第十三回:“他上来请老太太拈了香,故意的踏罡步斗、上表章、焚符籙,拿班做势的忙碌了一大阵。”亦作“ 踏罡布斗 ”。《水浒传》第七九回:“只听得山顶上连珠炮响,芦苇中颼颼有声,却是 公孙胜 披髮仗剑,踏罡布斗,在山顶上祭风。”《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每日踏罡布斗,念诵真言。”
《漢語大詞典》:票盐(票鹽)
明 清 部分地区实行票法时,商贩缴纳盐税后凭政府发给的凭证运销的食盐。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又有人焉,曰纲盐,曷变行票盐乎?省改捆,省按费,省私耗,省守候,省加派,省缓纳。”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及 道光 时改盐政, 淮北 改票盐,而商总权絀。”
《漢語大詞典》:巫步
巫师道士作法时的一种步法。 汉 扬雄 《法言·重黎》:“昔者 姒氏 治水土,而巫步多 禹 。” 李轨 注:“ 姒氏 , 禹 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 禹 步。”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二:“鹤能巫步禁蛇,故食蛇。”参见“ 禹步 ”。
《國語辭典》:禹步  拼音:yǔ bù
1.跛行。相传夏禹治水,涉山川,足病而行跛,故称跛行为「禹步」。汉。扬雄《法言。重黎》:「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句下晋。李轨。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
2.道教法师设坛建醮时,为求遣神召灵而礼拜星斗的步态动作。参见「步罡踏斗」条。《南史。卷四五。陈显达传》:「地黄村潘妪善禁,先以钉钉柱,妪禹步作气,钉即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之。」唐。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鍊师院诗三首之一:「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国语辞典》:破邪显正(破邪显正)  拼音:pò xié xiǎn zhèng
中国佛教三论宗的思想。三论宗阐说佛法时,因否定实有,所以对一切承认实有的学说都采取批判的立场。认为批判指摘异说的荒谬,即是显示真理。
《国语辞典》:祇树有缘(祇树有缘)  拼音:qí shù yǒu yuán
祇树,为祇树给孤独园的省称,此园是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说法时的住处。祇树有缘指和佛法有缘,暗示适合出家修行。明。陈汝元《金莲记》第四出:「漫言祇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
《国语辞典》:法因于敝而成于过(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拼音:fǎ yīn yú bì ér chéng yú guò
新法的产生是为了补旧法的弊病,但当它变为成法时,又会有新的弊端产生。明。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也。」
《国语辞典》:天灵灵,地灵灵(天灵灵,地灵灵)  拼音:tiān líng líng,dì líng líng
传统巫师作法时的咒语。如:「天灵灵,地灵灵,变!」
《国语辞典》:徙木之信  拼音:xǐ mù zhī xìn
本为商鞅变法时,募民徙木,而予金以示信的故事。见《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后用为取信于民的手段。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徙木之信必行,则民不惑,此政之先也。」也作「徙木立信」、「移木之信」。
《国语辞典》:八法颂(八法颂)  拼音:bā fǎ sòng
传统学习书法时用笔的八句要诀。指学习楷书用笔的「永字八法」。「八法」的流传,是将「永字」的八个笔画,扩大成楷书基本技法的极则。一曰侧,即点;二曰勒,即横;三曰弩,即竖;四曰趯,即勾;五曰策,即仰横;六曰掠,即撇;七曰啄,即斜撇;八曰磔,即捺。其实它并不能涵盖所有楷书笔画,如斜勾、弧勾、辵旁、右弯勾、烈火点等均不在此中。
《国语辞典》:法尺  拼音:fǎ chǐ
道士传法时用以逐鬼之天蓬尺。以桃木为之。
《国语辞典》:仿圈  拼音:fǎng quān
写书法时所用的镇纸具,用铜或铁作成。
《国语辞典》:油仿纸(油仿纸)  拼音:yóu fǎng zhǐ
练习书法时用的纸。薄竹纸上罩以轻桐油,非常透明,可以覆在碑帖上摹写。
《国语辞典》:导向思考(导向思考)  拼音:dǎo xiàng sī kǎo
面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时的思考。因系受问题控制,而有方向性,故称为「导向思考」。也称为「逻辑思考」。
《国语辞典》:间接灸(间接灸)  拼音:jiàn jiē jiǔ
中医在施用灸法时,不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而隔著姜片、蒜片、食盐末或药品制成的薄饼施灸,称为「间接灸」。
《漢語大詞典》:哺糟歠醨(餔糟歠醨)
亦作“ 哺糟啜醨 ”。 语本《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后以“哺糟歠醨”比喻效法时俗,随波逐流。 汉 王延寿 《王孙赋》:“同甘苦於人类,好哺糟而啜醨。”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哺糟歠醨,俯同妄作,披褐怀玉,无由自陈。”
亦作“ 餔糟啜醨 ”。亦作“ 餔糟歠漓 ”。 1.吃酒糟,喝薄酒。谓追求一醉。语本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文选釃作“醨”。 吕向 云:“餔糟歠醨,微同其事也。餔,食也。歠,饮也。糟、醨,皆酒滓。” 洪兴祖 补注:“醨,薄酒也。” 宋 苏轼 《超然台记》:“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一本作“ 餔糟啜漓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闽 酒深红,如 汴梁 酒。予常在 临洺关 ,向 李浦珠 索 洺 酒以饮 闽 人。咸曰:‘此酒魂也。’真餔糟歠漓之言。”
(2).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讔:“是以 子长 编史,列传《滑稽》,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於是 东方 、 枚皋 餔糟啜醨,无所匡正。” 傅尃 《过汨罗》诗:“我亦餔糟啜醨者,独醒终古奈君何!”
(3).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唐 贾至 《〈工部侍郎李公集〉序》:“至其逸韵,扬波扇飈,餔糟啜醨,时有婉丽之什,浮艷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