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法藏  拼音:fǎ zàng
1.佛教用语。梵语dharma-kośa的意译。指佛陀教法的汇集。唐。王维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诗:「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为华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二十八岁出家为沙弥。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诏京师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从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讲经、著述。先后和地婆诃罗、提云般若、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共译事,特别对《华严经》的翻译贡献最大;亦于《华严经》研究最深,前后讲说《华严经》三十馀次。将智俨所创的教相和观行作了详尽的发挥,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贤首国师」。弟子以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最有名。著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华严经问答》二卷、《华严金狮子章》一卷等行世。
《漢語大詞典》:贤首(賢首)
(1).佛教菩萨名。《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上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号观察智,彼有菩萨名 贤首 。”
(2). 唐 代高僧 法藏 , 西域 康居 人。为华严宗的创立者。通称 贤首大师 。 唐 澄观 《华严经疏钞悬谈》卷二五:“神光入宇者,即 法藏 和尚,字 贤首 ,俗姓 康 氏, 康居国 人。” 清 钱谦益 《萧伯玉墓志铭》:“通晓佛法,精研性相,《起信》则截流 贤首 ,《惟识》则穿穴 窥基 。”
《漢語大詞典》:九带(九帶)
佛教禅宗汇编的九种教理。即:佛正法眼藏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销带和平怀常实带。见《浮山远录》。 宋 黄庭坚 《赠隐清寺正禅师》诗:“擗开 华岳 三峯手,参得 浮山 九带禪。”
《漢語大詞典》:干隐(干隱)
谓犯法藏奸。新唐书·邓景山传:“至则振覈纪纲,检覆干隐。众大惧。”
分類:犯法法藏
《国语辞典》: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拼音:huá yán yī shèng jiào yì fēn qí zhāng
书名。唐朝法藏著,四卷。是华严宗判教的理论著作。本书将释迦说法,分为五时,判其后的流派为十宗,而以华严宗为最圆满。也称为「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五教章」。
《国语辞典》:华严金狮子章(华严金狮子章)  拼音:huá yán jīn shī zǐ zhāng
书名。唐朝法藏著,一卷。此书是法藏为武则天讲解华严奥义,指镇殿金狮子为喻,进而撰成。简要的概括华严宗的基本论点,是华严宗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八万法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万四千之法藏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的法藏。
八万四千法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退治之,说八万四千之经典。法华经见宝塔品曰:「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参见:法藏)
法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佛法藏,一名如来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无量寿经上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又曰:「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又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同嘉祥疏曰:「名理为藏,解契宗源,故云入佛法藏。」同慧远疏曰:「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又】(术语)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多法集积,故又曰法蕴,其数有八万四千,释之者有多义,法华经序品曰:「此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同宝塔品曰:「持八万四千法藏,为人演说。」贤劫经曰:「佛初发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十合八万四千。」俱舍论一曰:「有师言如来说八万部法蕴经,一一法蕴有六千颂,如法蕴足论有六千颂。又有师说就所诠法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其数八万四千因之显一法门之教门为一法蕴,其数八万。然如实说,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烦恼,为对治之,世尊说八万法蕴。」多论一曰:「八万法藏者,树之根须枝叶多,名为一树,佛为一众生始终说法名一藏,如是有八万。有曰佛名一座说法为藏,如是有八万。有云十六字为半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如是有八万。有云每半月说戒,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自说六万大千偈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名八万法藏。【又】(杂名)纳经之库藏曰法藏,亦云宝藏。【又】(菩萨)无量寿佛在因位时之名也。(参见:法藏比丘)。【又】(人名)华严之祖贤首法藏法师讳法藏。康居国人。姓康氏。来居长安。往侍智俨。尽得其教。以巾帻说法。武后度之为僧。乙未,诏师开示华严宗旨。方序经题,口出白光,须臾成盖。后大悦,赐号贤首。诏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既毕,诏讲新经。大地震动。即日指殿隅金狮子为晓譬之因。其说著金师子章。睿宗受内禅,请师授菩萨大戒。师讲华严三十馀遍。楞伽密严梵网起信心经皆有义疏。先天元年,终于大荐福寺。赠鸿胪卿。是为华严三祖。」
【佛学常见辞汇】
1。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2。人名,本康居国人,武后赐号贤首,是华严宗的第三祖。
大莲华法藏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西方极乐之称。出生义曰:「西方大莲华法藏世界,无量寿如来四亲近菩萨也。」
五法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犊子部所立,一过去法藏,二未来法藏,三现在法藏,四无为法藏,五不可说法藏。彼立非即非离蕴之我以之摄于不可说法藏。见五教章上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法)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付法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灭后迦叶尊者结集法藏,二十年受持,付嘱之于阿难,阿难付嘱之商那和修,乃至展转至于师子尊者,是为付法藏。付法藏因缘传之所记者是也。
付法藏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付法藏因缘传之略名。
付法藏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付法藏因缘传之异名。
付法藏因缘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译。记迦叶等二十四人之付法因缘。明教大师契嵩准于小乘之禅经慧炬之宝林传等,作定祖图正宗记,定西天之二十八祖,谓付法藏传可焚云。见释门正统四。
地藏与法藏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藏者阿弥陀如来因位时之名也,是与地藏菩萨为一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