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0,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投状
状貌
异状
状闻
实状
一状
俗状
名状
进状
陈状
有状
文状
献状
公状
手状
《漢語大詞典》:投状(投狀)
呈递文状。梁书·武帝纪上:“必须画刺投状,然后弹冠。”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建隆 初,詔 五代 时命官投状叙理,復命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有 李晟郢 劝 怀光 归,投状云:‘今 怀光 即欲束身。’”
分類:呈递文状
《國語辭典》:状貌(狀貌)  拼音:zhuàng mào
容态、面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國語辭典》:异状(異狀)  拼音:yì zhuàng
1.不同的形状或情态。《荀子。正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宋。王安石〈化成阁〉诗:「却略罗翠屏,秀色各异状。」
2.异乎平常的情形与状况。如:「表面看来毫无异状并不代表身体一定健康,还是要定期做健康检查。」《晋书。卷六七。列传。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唐。李公佐〈南柯记〉:「又一穴西去二丈,磅薄空墟,嵌空异状。」
《韵府拾遗 文韵》:状闻(状闻)
魏书肃宗纪赋役不便于民者具以状闻便当蠲罢
《漢語大詞典》:实状(實狀)
真实情况;实际状况。 汉 王充 论衡·验符:“太守以下思省詔书,以为疑隐,言之不实,苟饰美也,即復因却上得黄金实状如前章。”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曾 怒为所卖,乃密奏 夷简 赃私,坏公朝纲纪。上乃詰 曾 实状, 曾 素不知主名,不能对。”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其对于现政府之涂饰敷衍瞀乱横恣丛怨酿乱之实状,皆已痛切敷陈,不遗餘力。”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力求按生活实状,自然描述,是其风格之长。”
《漢語大詞典》:一状(一狀)
(1).一种形状。列子·黄帝:“ 夏桀 、 殷紂 、 鲁桓 、 楚穆 ,状貌七窍,皆同於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汉 王充 论衡·治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 唐 刘长卿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诗:“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
(2).下对上的一件呈文。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吕权 中书舍人,自丁巳三月二十五日上一状论分别邪正。”
(3).指一件诉状。《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这等上门凌辱人家,你莫説是 武城 的马快,就是 武城县 大爷,我也告你一状!”
《漢語大詞典》:俗状(俗狀)
俗人的举止和状貌。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清 蒋士铨 《第二碑·上塚》:“卑职竭蹶簿书,未遑侦访,今蒙垂问,自觉俗状尘容,有惭风雅。”
《國語辭典》:名状(名狀)  拼音:míng zhuàng
以言语来形容事物。《西游记》第八回:「那厮乃花果山产的一妖猴,罪恶滔天,不可名状。」《醒世姻缘传》第九二回:「至今不曾进城,胡无翳仍到他门上,果然冷落凄凉,不可名状。」
分類:描述
《漢語大詞典》:进状(進狀)
(1).呈上陈述事实的文书。新唐书·百官志三:“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及诸司长官,谢於正衙,復进状谢於侧门。” 唐 王建 《和胡将军寓直》:“进状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栏。”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习禅五·藏廙:“至 乾寧 中,僧 神赞 进状,乞追謚号塔名。”
(2).特指呈上诉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潘公 、 潘婆 死认定了 姚 家藏了女儿,叫人去接了儿子来家,两家都进状,都准了。”《禅真逸史》第二一回:“再説 尤二仁 父子商议,次早府中进状,但不识二少年名姓,难以行词。”《后水浒传》第十四回:“ 董敬泉 即吩咐心腹伴当备了一副厚礼,到 开封府 进状。”
《國語辭典》:陈状(陳狀)  拼音:chén zhuàng
陈述情况。《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愿赐清燕之閒,指图陈状。」
分類:述说说情
《漢語大詞典》:有状(有狀)
(1).有根据;有凭据。史记·酷吏列传:“於是上使 赵禹 责 汤 , 禹 至,让 汤 曰:‘……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金史·逆臣传·秉德:“ 乌带 因言 秉德 与 宗本 谋反有状。”
(2).有效。新唐书·郑注传:“始, 李愬 病痿, 注 治之有状。”
《國語辭典》:文状(文狀)  拼音:wén zhuàng
告状的文书。《三国演义》第七○回:「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状要去;今日折尽大兵,尚不自死,还来做甚!」
《國語辭典》:献状(獻狀)  拼音:xiàn zhuàng
1.自呈功状。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绛阙。」
2.投诉的状纸。《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璩公归去与婆婆说了,到明日写一纸献状,献来府中。」
《漢語大詞典》:公状(公狀)
古代公文之一种。 宋 王禹偁 《上宰相谢免判吏部内曹启》:“岂可职衔带制誥之文,公状具尊卑之数,虽知不便,未敢固辞。”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国初公状之制:前具官,别行叙事,后云牒件状如前,谨状。至 宣和 以后始用今制:前具官,别行稍低,叙事讫,復别作一行,稍高,云右谨具申闻,谨状。”
分類:公文
《漢語大詞典》:手状(手狀)
(1). 唐 时称被告人的自白状。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公直:“所由领 公直 至村,先集邻保,责手状皆称实,知 王公直 埋蚕,实无恶跡。乃与村众及 公直 同发蚕坑,中唯有箔角一死人,而缺其左臂,取得臂附之,宛然若合。”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慎刑宪·戒滥纵之失:“ 武后 谓侍臣曰:‘顷者 周兴 、 来俊臣 ,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中间疑有不实,使近臣就狱引问,得其手状,皆自承服,朕不以为疑。自 兴 、 俊臣 死,不復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冤耶!’”
(2). 宋 代士人谒见时的名帖、谒刺。以多亲笔书写,故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 绍兴 初,士大夫犹有以手状通名,止用小竹纸亲书,往还多以书简,莫非亲笔。小官於上位亦然。”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明清 家旧有 常子允 元祐 中在馆阁同舍诸公手状,如 黄 、 秦 、 晁 、 张 诸名人皆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