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9,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共理
条理
理会
一理
有理
地理
神理
理乱
燮理
为理
理则
司理
校理
情理
常理
《漢語大詞典》:共理
指共同治理政事。 唐 白居易 《贺平淄青表》:“臣名参共理,职忝分忧,抃舞欢呼,倍万常品。” 宋 柳永 《木兰花慢》词之三:“凝眸,乃睠东南,思共理,命贤侯。”
《國語辭典》:条理(條理)  拼音:tiáo lǐ
脉络、条贯。《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言有文章,术有条理。」《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小弟在扬州敝友家,见他著的春秋,倒也甚有条理。」
《國語辭典》:理会(理會)  拼音:lǐ huì
1.道理相合,见解一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2.评理、理论。《水浒传》第四九回:「两个便拔步出门,指著庄上骂道:『你赖我大虫,和你官司里去理会。』」《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也不起身,反骂道:『这贱人!你把死来诈我么?且到明日与你理会。』」
3.料理、处置。《水浒传》第二回:「如若强人自来,都是我来理会。」《元曲选。盆儿鬼。第一折》:「你且睡去,有人来投宿,我自理会。」
4.办法、主意。《水浒传》第一三回:「夫人不必挂心,世杰自有理会。」《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瑞虹又不则声,朱源到没个理会,只得自斟自饮。」
5.理解、领会。宋。苏轼〈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天子是甚般聪俊,何事不理会?」
6.关心、在意。《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红楼梦》第六七回:「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7.理睬、答理。《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乌龟分毫不知一个情由,劈地价来,没做理会,口里乱嚷。」
8.知道。《红楼梦》第七一回:「鸳鸯又不曾有个作伴的,也不曾提灯笼,独自一个,脚步又轻,所以该班的人皆不理会。」
《漢語大詞典》:一理
(1).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 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
(2).一个道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 宋 真德秀 《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
(3).同一地理区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吴 侵伐,大过五也。”
(4).温习一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國語辭典》:有理  拼音:yǒu lǐ
合乎道理。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红楼梦》第四六回:「邢夫人听了有理,便自往贾母处来,和贾母说了一回閒话。」
《國語辭典》:地理  拼音:dì lǐ
1.山川土地的环境形势。《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2.研究地球表面现象,行政区划等情况的科学。《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孔述睿传》:「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3.地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脚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邻舍,指道:『这一家便是。』」
《國語辭典》:地理学(地理學)  拼音:dì lǐ xué
一门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主要研究地表空间人类活动及其与自然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科学。
《漢語大詞典》:神理
(1).犹神道。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 李善 注:“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李善 注:“神理,犹神道也。” 宋 范成大 《读〈甘露遗事〉》诗:“神理人情本不同,絶怜鼠辈倖元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吾术岂可用来伤物命以充口腹乎?不唯神理不容也,如此小用不得。”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世说新语·言语“ 晋武帝 每餉 山涛 ” 刘孝标 注引《谢车骑家传》:“ 玄 ( 谢玄 )字 幼度 ,镇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君之业,妾思过半矣;但未尽其神理,请为妾再鼓之。”红楼梦第八四回:“以后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了,再去动笔。”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於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3).灵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戴公 见 林法师 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緜緜,不与气运俱尽耳。’”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呜呼,尔魂在几,尔骨在棺,吾亲奠酹於尔牀前,苟神理之有知,岂不闻吾此言。”
《國語辭典》:理乱(理亂)  拼音:lǐ luàn
1.治理纷乱。汉。王充《论衡。程材》:「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北史。卷三一。列传。高允》:「移风易俗,理乱解纷。」
2.治世与乱世。《后汉书。卷六○下。蔡邕列传》:「寒暑相推,阴阳代兴,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漢語大詞典》:燮理
(1).协和治理。《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孔 传:“和理阴阳。” 明 唐顺之 《观道士祈雨》诗之二:“巫舞商阳古有之,神灵风雨灌坛时。阴阳燮理输谁力?秪遣儿童颂法师。”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场:“都是相爷燮理阴阳之功。”
(2).指宰相的政务。 唐 孟浩然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诗》:“不覩丰年瑞,焉知燮理才。”
《漢語大詞典》:为理(爲理)
(1).担任狱官。管子·小匡:“ 弦子旗 为理。” 尹知章 注:“理,狱官。”《韩诗外传》卷二:“ 楚昭王 有士曰 石奢 ,其为人也,公正而好直。王使为理。”
(2).指当地方官吏。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今在此 河 北为理,保一方寧静无虞。”
(3).犹治理。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上:“ 开元 中,上急於为理,尤注意於宰辅。”
《國語辭典》:理则(理則)  拼音:lǐ zé
1.原理规则。如:「天地万物各有生存理则,这正是自然奥妙的所在。」
2.逻辑。如:「做事要合乎理则,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語辭典》:司理  拼音:sī lǐ
1.职官名。掌理狱讼的事。也作「司李」。
2.掌理、管理。如:「司理政务」、「司理庶事」。
《國語辭典》:校理  拼音:jiào lǐ
1.校订整理。《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孝成皇帝悯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唐。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魏侯校理复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
2.职官名。专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代时隶属于集贤殿、弘文馆,宋沿袭之。清代文渊阁亦有此官。
《國語辭典》:情理  拼音:qíng lǐ
人情与事理。《后汉书。卷三十一。廉范传》:「闻义能徙,诚君道所尚,然情理之枢,亦有开塞之感焉。」《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元信不会观星知气,但以天下之事势决之,以人事之情理卜之,以定趋向耳。」
《國語辭典》:常理  拼音:cháng lǐ
一般的规律、道理。晋。陶渊明〈形赠影〉诗:「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三国演义》第五四回:「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