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9,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治理
理所
正理
中理
孝理
疆理
理学
理窟
玄理
明理
理官
真理
无理
实理
性理
《國語辭典》:治理  拼音:zhì lǐ
1.统治管理。如:「治理政务」。
2.整治处理。如:「治理黄河」。
3.有关一机构之权力来源及其运作在制度上之安排。
《漢語大詞典》:理所
(1).衙署;办公处所。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 絳 即东雍,为守理所。”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四:“甲寅,移 泰州 理所於 满城县 。”
(2).泛指治事之所。太平广记卷六一引《集仙录·王妙想》:“九曰 行化峰 ,下有宫闕,各为理所。”
(3).治刑狱之所。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王孝先 等﹞为大理卿……数年以来,锻鍊刑狱,至二万二千餘事,而诉理所纔八百餘事。”
(4).犹言理之所在。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听聪视明,一似 尧 禹 ;生知法式,动得理所。”
《國語辭典》:正理  拼音:zhèng lǐ
1.正合于事理。《红楼梦》第三八回:「这才是正理。我也最不喜限韵。」《文明小史》第五回:「贵府就应该竭力保护,方是正理。」
2.真理。《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二:「若谓也尊随俗说者,不应正理。」
《漢語大詞典》:中理
犹正理。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夫中理唯一,岂容有二?”
(1).切合事理。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説;必当义,然后议。”《后汉书·李固传》:“其言有中理,即时施行,显拔其人,以表能者。”北齐书·文襄帝纪:“ 神武 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辞艰者意反近,意苦者辞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读之,若摇鞞鐸耳。”
(2).符合腠理。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屠者解分中理,可横以手而离也。”
《漢語大詞典》:孝理
犹孝道。谓以孝治国教民。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 唐 刘禹锡 《谢上连州刺史表》:“伏荷陛下孝理宏深,皇明照烛。”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权若讷冯澥:“削之无益於淳化,存之有光於孝理。”
《國語辭典》:疆理  拼音:jiāng lǐ
1.釐定疆界。《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汉书。卷二九。沟洫志》:「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2.疆域。《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史臣曰》:「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一》:「及世祖平宋,疆理混一。」
《國語辭典》:理学(理學)  拼音:lǐ xué
性理之学。宋儒释经,以传道自命,重疏义理,兼谈性命,为与禅学、道教相结合所产生的学派。理学衰于元,而复兴于明。王守仁承继陆九渊之学而光大之,但其后只知言心言性,而疏于力行,流于空谈。也称为「道学」、「性理学」、「宋学」。
《國語辭典》:理窟  拼音:lǐ kū
1.道理的深奥处。南朝梁。元帝〈侍中吴平光侯墓志〉:「学兼义府,谈均理窟。」南朝陈。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足下素挺词峰,兼长理窟。」
2.书名。经学理窟的简称。宋张载撰,十卷。言性理之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二。子部。儒家类。张子全书》。
《國語辭典》:玄理  拼音:xuán lǐ
深远奥妙的道理。常指发挥道家思想的哲理。《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朱百年传》:「颇言玄理,时为诗咏,往往有高胜之言。」
《國語辭典》:明理  拼音:míng lǐ
通达事理,懂道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门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國語辭典》:理官  拼音:lǐ guān
职官名。治理狱讼的官吏。《汉书。卷三○。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崔生告诉道:『家父做了宣德府理官,殁于任所。』」
分類:理官治狱
《國語辭典》:真理  拼音:zhēn lǐ
真实不变的道理。唐。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國語辭典》:无理(無理)  拼音:wú lǐ
1.无礼。《红楼梦》第六七回:「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著无理似的。」
2.没道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谒,非吾教也。」
3.无脉理。《淮南子。览冥》:「金积折廉,璧袭无理。」
《漢語大詞典》:实理(實理)
(1).真实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七四:“看来只是一箇实理。”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盖天地间只是一箇实理。升而为天,降而为地,钟而为人,散而为物。” 清 方苞 《读子史·诂律书一则》:“神者,乐之精华,所以动天地感万物之实理也。” 茅盾 《子夜》三:“ 朱吟秋 这话原也是真情实理。”
(2).真情,真实的情况。鬼谷子·反应:“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漢語大詞典》:性理
(1).谓生命之原理、规律。《后汉书·赵咨传》:“ 王孙 裸葬, 墨夷 露骸,皆达於性理,贵於速变。”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若能杖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 宋 司马光 《初见白发慨然感怀》诗:“万物壮必老,性理之自然。”
(2).情绪和理智。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宋书·谢述传:“ 述 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
(3).人性与天理。指 宋 儒性理之学。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本朝文章亦三变:“ 唐 文章三变,本朝文章亦三变矣, 荆公 以经术, 东坡 以议论, 程氏 以性理,三者要各自立门户,不相蹈袭。” 明 李贽 《与友人书》:“﹝ 利西泰 ﹞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於‘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於‘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説。” 孙犁 《秀露集·关于儿童文学》:“他们有时教子弟性理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