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200,分1814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张常洧(字 巨川 号 恸将绝 别称 张孝子 )
李渤(字 浚之 号 白鹿先生 行第 十 )
崔颋(号 八龙 )
裴垍(字 弘中、宏中 号 名臣 )
郑浣(名 涵 宣 改 行第 十 号 得人 )
僧从谂(世称 赵州老儿、赵州老人、赵州老禅、赵州老汉、赵州老贼、赵州老子、赵州老、老赵州、赵州和尚 郝 号 赵州法道 真际大师 别称 赵州门风 )
卢贞(字 子蒙 号 南郭子 )
何元上(别称 何玄之 号 峨眉山人 )
僧圆观(别称 圆泽 号 空门猗顿 )
僧隐峰( 邓 号 邓隐峰 )
施肩吾(字 希圣 号 栖真子 )
赵德(世称 天水先生 )
刘叉(号 彭城子 )
李涉(号 清溪子 )
其它辞典(续上)
僧遗则( 长孙 号 佛窟学 )张常洧(字 巨川 号 恸将绝 别称 张孝子 )
李渤(字 浚之 号 白鹿先生 行第 十 )
崔颋(号 八龙 )
裴垍(字 弘中、宏中 号 名臣 )
郑浣(名 涵 宣 改 行第 十 号 得人 )
僧从谂(世称 赵州老儿、赵州老人、赵州老禅、赵州老汉、赵州老贼、赵州老子、赵州老、老赵州、赵州和尚 郝 号 赵州法道 真际大师 别称 赵州门风 )
卢贞(字 子蒙 号 南郭子 )
何元上(别称 何玄之 号 峨眉山人 )
僧圆观(别称 圆泽 号 空门猗顿 )
僧隐峰( 邓 号 邓隐峰 )
施肩吾(字 希圣 号 栖真子 )
赵德(世称 天水先生 )
刘叉(号 彭城子 )
李涉(号 清溪子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僧。长安人,俗姓长孙。善属文,能诗,工草书。雅耽经史,尤乐佛书。出家从牛头山慧忠,后居天台山佛窟岩,传其道者号为佛窟学。有《无生等义》及诗文等。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遗则。俗氏长孙。京兆长安人也。祖冽鄂州司马。考利涉隐居金陵。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尤乐佛书。以为得吾心。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忠所谓牛头六祖也。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学能者谓之南宗学。学秀者谓之北宗学。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融得之居牛头山。弟子以传授。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其道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焉。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佛窟之号自则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则未尝有报谢。礼拜者未尝而作起。时岁在庚戌。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曰。汝其勉之。至十五日夜遂坐殁。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旦望之则䌽云翔泊于岩上。父老皆泣曰。师死矣。已而视之果然。凡则二十岁为僧腊。五十有八而终。善属文。始授道于钟山。序集融祖师文三卷。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又无生等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会昌中例毁之。其院为道门所有。后开元寺僧正法光。于咸通乙酉岁。遂徙碑于今所。河南尹韩又伪碑文。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长孙。京兆长安人。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犹乐佛书。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六祖慧忠。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 【介绍】: 唐润州句容人,字巨川。德宗建中四年,父丧,遂庐于墓侧,哀毁过礼,号恸将绝。相传至贞元三年,芝草生坟上。浙西观察使王纬奏上其事,诏旌表之。时称张孝子。守墓凡三十一年,号泣以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1 【介绍】: 唐洛阳人,字浚之。励志所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宪宗元和九年,应著作郎征。岁余,迁右补阙。峭直敢谏,数上章忤旨。穆宗长庆、敬宗宝历中,渤不顾患难,章疏论列,帝虽昏纵,亦为之感悟。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文宗大和中,拜太子宾客。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31 字浚之,号白鹿先生,排行十。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中与兄涉偕隐庐山白鹿洞,十九年(803)移居嵩山。宪宗元和八年(813)以左拾遗征,不至,移家洛阳。九年上书,拜著作郎。十一年迁右补阙,累历考功员外郎。穆宗长庆元年(821)贬虔州刺史,历江州刺史,累迁给事中。敬宗宝历元年(825)出为桂管观察使,二年以疾罢归。文宗大和五年(831)征为太子宾客,七月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渤字浚之。洛阳人。励志不仕。隐嵩山。元和初以山人徵为左拾遗。不赴。九年召为著作郎。穆宗朝累迁谏议大夫。敬宗立。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徵。卒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博陵安平人。德宗贞元初擢进士第。宪宗元和初累官至少府监,出为同州刺史。子崔琯、崔珙、崔瑨、崔璨、崔玙、崔球、崔珦等八人皆至达官,时人比汉之荀氏,号曰八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弘中。登进士第。初补美原尉,四迁至考功员外郎。宪宗元和初,历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厉精致治,以小心慎默称。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请绳不轨,课吏治,分明淑慝,帝降意顺纳。严绶守太原,政一出监军李辅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又擢裴度知制诰、李夷简御史中丞,皆踵蹑为辅相,号名臣。自它选任,罔不精明,故元和之治,百度修举。后以疾罢为兵部尚书,卒。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垍字宏中。河东闻喜人。第进士。贞元中贤良极谏对策第一。元和初为翰林学士。转考功郎中知制诰。累迁户部侍郎。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院大学士。罢为兵部尚书。六年改太子宾客。卒赠太子太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839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本名涵。郑馀庆子。德宗贞元进士。累迁右补阙。敢言不讳,迁考功员外郎。文宗立,入为侍讲学士,累进尚书左丞。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户部尚书召,未拜而卒,谥宣。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39 本名涵,避文宗讳改。排行十。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宰相郑馀庆之子。德宗贞元十年(794)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四年(809)选授集贤校理。累迁至右补阙,刚直敢言,宪宗谓馀庆曰:“卿之令子,朕之直臣,更可相贺!”穆宗长庆四年(824)迁中书舍人。文宗大和二年(828)为礼部侍郎,典贡举2年,号为得人。官至刑部尚书兼判左丞事,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宣。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郑浣长于经史,“雅有学识,进修不已。”(白居易《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全唐诗》存诗5首,残句2。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浣。宰相馀庆子。本名涵。避文宗故名改。贞元十年进士。长庆中累迁中书舍人。文宗朝拜刑部尚书。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大和四年以户部尚书徵。未拜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97 【介绍】: 唐僧。青州临淄人,一说曹州郝乡人,俗姓郝。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开物化迷,大行禅道,号赵州法道。卒,谥真际大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一作曹州(今山东定陶)郝乡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谒南泉普愿而悟禅机。年80,始住赵州观音院,讲习禅法,从者颇多。世称赵州和尚。成德节度使王镕甚加礼敬。其禅语风行天下,时称为赵州门风。享年120岁,卒谥真际大师。《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古尊宿语录》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语录及行状。诸书存其诗偈17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郝氏。曹州郝乡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弥抵池阳。见南泉愿和尚。时泉方偃息。问谂曰。近离什么处。谂云瑞像院。泉云。还见瑞像么。谂云。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泉云。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谂云。有主沙弥。泉云。主在什么处。谂进前云。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泉器之。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谂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谂云。不拟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足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谂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坛纳戒。却反南泉。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谂云谢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谂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烟满屋。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谂云。道得即开门。南泉于窗隙中。过钥匙与谂。谂即开门。 谂到黄檗。檗便闭却方丈门。谂持火炬。于法堂内叫云。救火救火。檗开门擒住云。道道。谂云。贼过后张弓。 又到保寿。寿见来即背坐禅床上。谂展坐具礼拜。寿下禅床。谂便出。 到盐官云看箭。官云过也。谂云中也。 到夹山将柱杖入法堂。夹山云。作什么。谂云探水。夹云。一滴也无。探什么。谂倚杖于壁而出。 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留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不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来非吉祥。谂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 众请住赵州观音院。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为谁家烦恼。谂云。为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谂云。用免什么。 谂扫地次。僧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谂云。又一点也。 谂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座云。讲涅槃经。谂云。问一段义得否。座云得。谂以脚踢空吹一吹。是什么义座云。经中无此义。谂云。五百力士揭石业。便道无。 大众晚参。谂云。今夜答话去。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出礼拜。谂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举似谂。谂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谂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如前。婆答谂亦如前。谂归谓其僧曰。我与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不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恁么来者从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谂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有新到僧。谓谂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柱杖。不曾拨著一人。谂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无对。 有僧写谂真。呈谂。谂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若不似我即烧却㡧子。 谂上堂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后有僧举似洛浦。浦扣齿。又举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举似谂。谂云。南方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云。请和尚举。谂才举前语。僧指旁僧云。者个师僧。吃却饭了。作恁么语话。谂休去。 一日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谂坐而问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谂云。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明日王公令客将传语。谂下禅床接。侍者问云。和尚昨日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什么却下禅床。谂云。非汝所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下等人来。山门外接。 谂临终。寄拂子与王公曰。若问何处得来。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尽者。 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谥真际大师。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从谂。青州临淄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过制。而偏归心于谂。谂尝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参南泉。值泉偃息而问曰。近离甚处。师曰瑞像。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祇见卧如来。泉便起坐。深器之。许其入室。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师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师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怀。祇是个主人公。更向外觅作么。一婆子请转藏经。师却下床转一匝。曰转藏经已竟。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祇为转半藏。一日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又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恁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师曰。大众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48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号南郭子。居汝州梁县。敬宗宝历间,为度支员外郎。历户部郎中、太常少卿、汝州刺史。文宗开成四年,自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诗童林杰九岁造谒,备受嘉奖。武宗会昌五年,官河南尹,与白居易为友。旋出为岭南节度使。宣宗大中初,入为太子宾客,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48? 别号南郭子,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居汝州梁县(今河南汝州)。敬宗宝历年间官度支员外郎。历户部郎中、太常少卿、汝州刺史。文宗开成四年(839)由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闽中名士林杰九岁造谒,备受嘉奖。武宗会昌五年(845)居官河南尹,以年未七十,虽与白居易“九老会”而不及列。旋出为岭南节度使。宣宗大中初入朝为太子宾客,卒。事迹散见《因话录》卷六、《旧唐书·文宗纪》、《新唐书·孝友传》等。《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和刘梦得岁夜怀友》,或以为卢真诗。《全唐诗续拾》补2句。全唐文·卷三百三
贞。开元时官度支员外郎。授汝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唐僧。住洛阳慧林寺。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世多传其转生故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诗外编》收之。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禅讲之暇。仍治产业。颇致田园之利。居洛阳之慧林寺。号空门猗顿。尤与李源善。源父憕。天宝间留守。以节死安禄山乱。故源因誓。不婚娶仕宦。悉捐产业。入慧林常住。而日随僧饮食。以见己志。尝欲偕观游蜀。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而议所由道。久不决。盖观欲自长安斜谷。源欲自荆门三峡也。既而卒从源议。舟泊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观泣曰。予始议不欲由此。今奈何。源问之曰。妇人王氏。孕三年矣。然犹未娩。特以予死期尚赊耳。死此生彼。固无恨。请辞。后十二年中秋之夕。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源治观丧毕。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子一笑。由以知缘之所在。诚未易免也。久之源如观约。至钱塘。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葛洪井畔者。趋拜之曰。观公健否。牧童曰。李君真信士。勤远来。宜得晤语。君兹俗缘未益。慎勿近。益务进脩。以遂合并。则幸甚。徐扣角歌而去。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也。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也。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即憕之别墅也。以为公用无尽财也。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源好服食。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认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塘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亲族毕集。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李往授符水。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观其死矣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流浪南北展转人家。凡六七年归于近亲。代宗闻之授河府掾。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时时往眠其间。至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时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遂授谏议大夫。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抗表不起。二年而卒。长庆二年也。 系曰。圆观未死。先寄胎者。闻必不信何耶。违诸圣教也。尝闻闽尼多许。族姓家妇女为儿。云便来也。及终有以朱题髀。当日有家生子。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此类亦多。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束于教也。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佛或别会曾谈。见有我宗自许。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其如观也果證高深。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神僧传·卷第八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居于洛。率性疏简。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众僧饮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问其故。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还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唐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李往授符水。观沐浴而化。妇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儿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前去。词切调高。不知所终。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不愿历两京道。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观死。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證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分水人,字希圣。宪宗元和进士。后隐居洪州西山,世称“华阳真人”。为诗奇丽。有《西山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希圣,号栖真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镇)人。曾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故亦称吴兴人,或常州人。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因自伤孤寒,深惧仕途险恶,遂不待除授,即离京东归。酷好道教神仙之术。以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为道家十二真君羽化之所,慕其真风,遂栖止以终。生平散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等。为人风流少检,好为冶游香艳之词,故胡震亨称其“章句尚艳硕,乏韵致”(《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4。唐诗汇评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世家严陵七里濑,少习《礼记》,能诗。慕神仙轻举。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未待除授,即东归,张籍有诗送之。后隐于洪州之西山,习定神静气之法。肩吾工诗,早年亦有艳情之作。著有《辨疑论》等道教著作多种,存于《道藏》中。有《施肩吾诗集》十卷,今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肩吾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人。元和十年进士。隐居洪之西山。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唐摭言
施肩吾,元和十年及第,以洪州之两山,乃十二真君羽化之地,灵迹具存,慕其真风,高蹈于此。尝赋闲居遣兴诗一百韵,大行于世。唐诗纪事
(肩吾)为诗奇丽,著《含韵山居诗》,才情富赡。诗薮
七言排律,唐人仅数篇,而施肩吾乃有百韵者。其诗必不能佳,然亦异矣。唐音癸签
施肩吾学道西山,自诧群真之一,而章句尚艳硕,乏韵致,未稔何以御风?《唐诗笺注》
施希圣绝句多拗体,格律清矫,有意拔俗。晚年高蹈洪州西山,亦足征其性之僻也。《诗源辨体》
施肩吾七言绝见《万首唐人绝句》,凡一百五十馀首。中有艳词三十馀篇。语多新巧,能道人意中事,较微之艳诗远力胜之。《石园诗话》
施希圣(肩吾)登元和进士,慕仙迹隐豫章西山,有《西山集》。其自序云:“二十年辛苦烟萝松月之下,或时学龟息,饮而不食,肠胃无滓,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凡奇兆异状,阅乎心目者,锐思一搜,皆落我文字网中。”今读其诗,奇丽果如所自序。然其诗如“只言众口铄千金,不信独愁销片玉”、“氏短艳歌君不解,浅深更漏妾偏知”……皆善于言情,哀艳宛转,绝不类隐者之语。施尝有诗曰:“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岂学仙不违言情,而情之浅者,亦不足以成仙欤?《诗学渊源》
人但知“三十六体”始十温、李,不知李贺是其所宗,而元和时施肩吾实已先之。肩吾……为诗奇丽,以近体名于时。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朔人,号彭城子。好任侠。家境贫寒。因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遂折节读书。曾为韩愈门客,持愈案上金数金而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后游齐、鲁,不知所终。工为歌诗,风格犷放,然有险怪晦涩之病。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叉,又作乂、义。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少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于外,遇赦得出。流于齐、鲁,折节读书,工歌诗。闻韩愈善接天下士,步行归之,赋《冰柱》《雪车》诗,一旦居卢仝、孟郊之上。后因争语不能下宾客,持韩愈金数斤离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复归齐、鲁,不知所终。生平事迹散见于《新唐书·韩愈传》附《刘叉传》、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齐鲁二生》及《唐才子传》卷五。诗风大胆、旷放,不为传统格式所限,然有险怪晦涩之病。有《刘叉诗集》,《唐百家诗》本作3卷。《全唐诗》存刘叉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唐诗汇评
刘叉,生卒年里贯均未详。自称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好任侠,因杀人亡命,遇赦乃出。元和中客洛阳,结识孟郊。九年左右入京,识韩愈、姚合。十四年,韩愈眨潮州刺史,叉有诗寄之。后莫知所终。又旷故不羁,诗亦如之。有《刘义诗》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新唐书•刘叉传》
(叉)能为歌诗……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出卢仝、孟郊右。樊宗师见,为独拜。韵语阳秋
刘叉诗酷似玉川子,而传于世者二十七篇而已。《冰柱》、《雪车》二诗,虽作语奇怪,然议论亦皆出于正也。《后村诗话续集》
卢仝、刘叉,以怪名家。唐才子传
工为歌诗,酷好卢仝、孟郊之体,造语幽蹇,议论多出于正。《冰柱》、《雪车》二篇,含蓄风刺,出二公之右矣。《唐诗品》
刘叉朔气纵横,侠心不死。观其凌驾退之,亦一奇士。《冰柱》、《雪车》似卢仝诗,其余似孟东野,气类相从,皆狂狷之流也。《诗源辨体》
卢仝、刘叉杂言极其变怪,虽仿于任华,而意多归于正。刘较卢才实不及,故佳处亦少。一瓢诗话
卢仝,刘叉,教外别传。《石园诗话》
刘叉《冰柱》、《雪车》诗,人谓出卢、孟右,才气甚健。然径行直遂,毫无含蓄,非温柔敦厚之旨,少讽喻比兴之情。其《自问》诗云:“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信乎,诗胆之大也!《湘绮楼论唐诗》
卢仝《月蚀》、刘叉《冰柱》,皆滥觞乐府,运以时事,自成格调,参衡李、杜,俯视韩、张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洛阳人。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大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有文集,今存诗一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弟渤偕隐庐山白鹿洞,宪宗元和初受辟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从事。元和六年(811)因投匦言吐突承璀有功,不宜出为淮南监军使,为知匦使孔戣所恶,论其与中官结交,出为硖州司仓参军。后为太常博士,于江中遇盗。盗首知是李涉,云:“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因赠一绝,盗首厚馈而去。敬宗宝历元年(825)坐事流康州。后归洛阳,卒。生平详见《云溪友议》卷下、《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其诗为严羽所“深取”。(《沧浪诗话·诗评》)辛文房称其“长篇叙事各行云流水,无可牵制”。《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诗4首,断句2。唐诗汇评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贞元末,辟为陈许节度府从事,累迁太子通事舍人。元和六年,投匦言吐突承璀出为淮南监军事,贬峡州司仓参军。居峡十年,遇赦,执政荐以为太学博士。宝历元年,坐武昭事流配康州。赴贬所途经桂州,时其弟渤官枝管观察使,为撰隐山元岩铭并序。其后行迹无考。涉工诗善文,尤工七绝,有名于时。有《李涉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偕隐庐山。自号清溪子。宪宗朝为太子通事舍人。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康州。
作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