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0,分323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上相
乘龙
愚臣
六卿
庙算
天容
入对
初元
王人
丹台
正寝
宗臣
抗章
奉上
豹尾
《國語辭典》:上相  拼音:shàng xiàng
1.尊称宰相。或指居首位的宰相。《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陆贾》:「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贵无欲矣。」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惟上相之睿哲,当草昧而经纶。」
2.照片上的容貌较本人好看。如:「你真上相,每张照片都好看。」
《國語辭典》:乘龙(乘龍)  拼音:chéng lóng
语出《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婚引楚国先贤传》:「孙俊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比喻得到好女婿。唐。杜甫李监宅〉诗:「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原许乘龙须及第,未曾经打毷氉。」
《漢語大詞典》:愚臣
大臣对君主自称的谦词。韩非子·存韩:“愿陛下幸审愚臣之计无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魏书·刘文晔传:“愚臣所见,犹有未申。”
《國語辭典》:六卿  拼音:liù qīng
1.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书经。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也称为「六官」。
2.春秋时,晋国的范、中行、知、赵、韩、魏六氏。《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韩非子。孤愤》:「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
《漢語大詞典》:六大
商 周 时六种官职之总称。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亦称“ 六卿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在 周 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王的左右,所以在青铜器铭文里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在朝廷中分立于 周 王的两侧,协助 周 王处理政务。”
佛教语。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亦称“ 六界 ”。以此六者为周遍一切法界的根本法则,是构成众生世界的六种要素,故名为大。参阅《仁王经》
《漢語大詞典》:庙算(廟算)
亦作“ 庙筭 ”。 朝廷或帝王对战事进行的谋划。孙子·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张预 注:“古者兴师命将,必致斋於朝,授以成算,然后遣之,故谓之庙算。”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伏惟圣武英挺,略不世出,料敌制变,万里无差,奉而行之,实弘庙筭。”《旧唐书·李绛传》:“朝有正人,时称令德,入参庙算,出总师干。” 明 刘基 《感兴》诗之三:“神谋不是閭阎识,庙筭谁闻黼扆思。” 清 秦松龄 《杂感》诗:“授鉞亲贤庙算强,旌旗万里作巖疆。”
《國語辭典》:天容  拼音:tiān róng
1.天空的景象或颜色。南朝齐。张融海赋〉:「照天容于鳀渚,镜河色于鲨浔。」宋。欧阳修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词:「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宋。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2.天子的容颜。宋。苏轼孙莘老寄墨〉诗四首之一:「遥怜醉常侍,一笑开天容。」《清史稿。卷九七。乐志四》:「青坛峙立西南方,牺牲簠簋升芬芳。皇心祗敬天容庄,黄幕致礼虔诚将。」
《漢語大詞典》:入对(入對)
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将赴上,有神策军小将乘马不避,公於市中杖杀之,及因入对, 宪宗 正色詰专杀之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 清 邵懿辰 《易安人墓表》:“﹝ 陈君 ﹞承命出守 吉安 ,翼日入对。”
《漢語大詞典》:初元
皇帝登极改元,元年称“初元”。 宋 苏轼 《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诗之二:“与君并直记初元,白首还同入禁门。”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嘉靖 初元,言路大开。”
《國語辭典》:王人  拼音:wáng rén
天子的使臣。宋。杨万里 初入淮河四绝句四首之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著王人诉不堪。」
《國語辭典》:丹台(丹臺)  拼音:dān tái
神仙的居所。唐。白居易梦仙〉诗:「苟无金骨相,不列丹台名。」
《國語辭典》:正寝(正寢)  拼音:zhèng qǐn
1.路寝。古代天子诸侯治事的地方。《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寝。路寝者何?正寝也。」《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徵宅先无正寝,太宗欲为小殿,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成。」
2.居室的正屋。《红楼梦》第一一○回:「择了吉时成殓,停灵正寝。」
《漢語大詞典》:路寝(路寢)
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 毛 传:“路寝,正寝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羣辟。” 薛综 注:“ 周 曰路寝, 汉 曰正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
《國語辭典》:寿终正寝(壽終正寢)  拼音: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1.人享尽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封神演义》第一一回:「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誇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2.引申指事物消亡。如:「每次整顿交通的计画,由于执行不力,没多久,便都寿终正寝了。」
《國語辭典》:宗臣  拼音:zōng chén
1.宗族的臣子。《国语。鲁语下》:「男女之飨,不及宗臣。」
2.为世所宗仰的臣子。《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唐。杜甫 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3.人名。(西元1525~1560)字子相,明扬州人(治今江苏江都县)。嘉靖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与李攀龙互相切磋文章,为嘉靖七子之一,卒时年仅三十六岁。
《國語辭典》:抗章  拼音:kàng zhāng
上书直言。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昔奉春委辂逮策,犹止洛阳之都;张禹驿马抗章,尚返江陵之驾。」
《國語辭典》:奉上  拼音:fèng shàng
1.致送物品的敬词。如:「奉上贺礼」。《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读策毕,太尉奉上玺绶,即皇帝位,年十三。」
2.侍奉国君、长官。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至公以奉上,鸣谦以接下。」宋。苏辙进策五道〉:「民有奉上之忧,而无役属附丽之困。」
《漢語大詞典》:豹尾
(1).豹的尾巴。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2).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或悬以豹尾,或在旗上画豹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鶩驾,陛下将復劳玉躬,扰挂神思。”晋书·沈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宋史·舆服志二:“ 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豹尾,製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3).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汉 蔡邕 独断下:“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书·武帝纪上:“公亲鼓之,贼乃大奔。 超 遁还 广固 。获 超 马、伪輦、玉璽、豹尾等,送于京师。”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有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以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持短竿者。”
(4).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宋 叶适 《蔡尚书挽词》:“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纪元韵》:“林外琱戈随豹尾,峰头黄繖傍龙媒。”参见“ 豹尾车 ”。
(5).旧时阴阳五行家谓旌旗之象。《协纪辨方书·豹尾》《乾坤宝典》:“豹尾者,亦旌旗之象,常居黄旙对衝。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6).比喻乐曲、诗文坚劲有力的结尾部分。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歌呈豹尾,舞进鳶肩。”
《國語辭典》:豹尾车(豹尾車)  拼音:bào wěi chē
皇帝的属车,车上载朱漆竿,竿首缀豹尾,通常是车队中的最后一辆。汉。蔡邕〈独断下〉:「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法驾半之,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史。卷一四九。舆服志一》:「豹尾车,古者军正建豹尾。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贞观后,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上载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驾两马,驾士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