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0,分323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丹阙
水殿
纳谏
羽卫
禁路
来庭
龙髯
君长
寡人
末年
天覆
梓宫
劝讲
奏对
外臣
《國語辭典》:丹阙(丹闕)  拼音:dān què
赤色的宫门。唐。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漢語大詞典》:水殿
(1).临水的殿堂。 唐 李白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风动荷花水殿香, 姑苏臺 上宴 吴王 。”宋史·礼志十六:“帝作《中春赏花钓鱼诗》,儒臣皆赋,遂射于水殿。”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二十七日》:“临湖有一座长方形的水殿,大理石造,有好些小雕像也被残毁了。”
(2).帝王所乘的豪华游船。 唐 皮日休 《汴河怀古》诗之二:“若无水殿龙舟事,共 禹 论功不较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萧皇后 乘坐制度较小的翔螭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
《國語辭典》:纳谏(納諫)  拼音:nà jiàn
接受规劝、谏言。《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漢語大詞典》:羽卫(羽衛)
帝王的卫队和仪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羽卫蔼流景,綵吹震沉渊。” 唐 薛存诚 《东都父老望幸》诗:“鸞舆 秦 地久,羽卫 洛阳 空。”旧唐书·赵隐传:“ 德宗 幸 奉天 ,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 宋 曾巩 《里社》诗:“年年属车九重出,羽卫千人万人从。”
《漢語大詞典》:禁路
犹御道。供帝王车驾行走的道路。 宋 秦观 《辇下春晴》诗:“衣冠纷禁路,云气绕宫墙。”
《漢語大詞典》:来庭(來庭)
犹来朝。谓朝觐天子。诗·大雅·常武:“四方既平, 徐方 来庭。” 孔 传:“来王庭也。” 唐 张说 《圣德颂》:“西戎远国,畏君之灵,古称即序,今乃来庭。” 清 姚鼐 《宋双忠祠碑》:“神陟在天,明曜刚大。思蠲厥心,来庭来对。”
《漢語大詞典》:龙髯(龍髯)
亦作“ 龙髥 ”。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國語辭典》:君长(君長)  拼音:jūn zhǎng
1.君王与长官。《周礼。秋官司寇。朝大夫》:「日朝以听国事故,以告其君长。」汉。郑玄。注:「君谓其国君,长,其卿大夫也。」《韩非子。忠孝》:「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
2.部落的酋长。《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國語辭典》:寡人  拼音:guǎ rén
1.寡德的人。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词。《左传。鲁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孟子。梁惠王下》:「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2.古代诸侯夫人的自称。《诗经。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汉。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
3.孤单无伴的人。如:「他至今仍是孤家寡人一个。」
《國語辭典》:末年  拼音:mò nián
一个君王或一个年号的最后一段时期。《儒林外史》第二回:「那时成化末年,正是天下繁富的时候。」
《國語辭典》:天覆  拼音:tiān fù
上天覆被天下万物。比喻帝王或君子仁德广被。《汉书。卷八一。匡衡传》:「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
《國語辭典》:天覆地载(天覆地載)  拼音:tiān fù dì zài
1.上天覆盖著万物,大地承载著一切。指天地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唐。白居易 为宰相贺杀贼表:「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宋。司马光 示道人诗:「天覆地载如洪炉,万物死生同一涂。」
2.比喻恩泽广布,用来颂扬帝王德政。《汉书。卷七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诸葛丰》:「今陛下天覆地载,物无不容。」《花月痕》第四回:「我朝天覆地载,汉民回民从无歧视。」
《國語辭典》:梓宫(梓宮)  拼音:zǐ gōng
皇帝的棺木。以梓木做成。《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太尉憙告谥南郊,司徒䜣奉安梓宫,司空鲂将校复土。」《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
《漢語大詞典》:劝讲(勸講)
犹侍讲。古代给皇帝或皇太子讲学之官。后汉书·杨秉传:“ 桓帝 即位,以明尚书徵入劝讲,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迁侍中、尚书。” 李贤 注:“劝讲,犹侍讲也。” 明 张居正 《奏为辞免恩命事》:“﹝臣﹞既无才望,又鲜旧劳,徒以东朝劝讲之微勤,幸逢圣主龙飞之景运,因缘际遇,骤被恩慈。”参见“ 劝学 ”。
《國語辭典》:劝学(勸學)  拼音:quàn xué
1.劝勉鼓励人勤于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唐。孔颖达。正义:「劝学,劝民学问也。」《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2.职官名。于宫廷、王府中专职主讲经史诸书。《汉书。卷一○○。叙传上》:「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
3.《荀子》篇名。东周战国荀子著。全文论述求学的重要性,勉人为学精进不辍,应以达到圣人之境界为终。
《國語辭典》:奏对(奏對)  拼音:zòu duì
臣下回答君上所问的事。《新唐书。卷一五○。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正要奏对,不想头顶心里一点疼痛,著实难忍。」
《漢語大詞典》:外臣
(1).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犹藩臣。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史记·西南夷列传》:“ 南越王 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餘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元宗纪》:“三月,遣司空 孙晟 及礼部尚书 王崇质 使 周 ,削去帝号,奉表请为外臣,犹不许。” 清 唐甄 潜书·用贤:“ 犬戎 虽强虣,亦终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南齐书·明僧绍传:“ 太祖 谓 庆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尧 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唐 任华 《寄李白》诗:“高歌大笑出关去,且向东山为外臣。” 金 元好问 《长寿新居》诗:“诗酒娱中岁,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外臣者隐处之臣也。天下乱则贤人隐,故以外臣终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苏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难。二子 昭文 、 贯时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为 贯时 作传,其言‘少时美好,自称三十六帝外臣’。”
(4).指朝臣。与大内的宦官称内臣相对。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红楼梦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参见“ 内臣 ”。
《國語辭典》:内臣(內臣)  拼音:nèi chén
1.国内之臣,亦指属下诸侯。《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杜预。注:「天子内臣,不得外交诸侯,故不言使。」《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禁亲近之臣。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宦官、太监。《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复至南垣一小门,题曰:『不忠内臣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