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0,分323页显示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3  74  75  7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九锡
受禅
神心
不豫
游豫
黄衣
即真
天衣
御制
外朝
宸聪
欺君
总章
奏报
睿眷
《國語辭典》:九锡(九錫)  拼音:jiǔ xí
古代天子优礼大臣,所赐与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鈇钺、秬鬯等九种物品。《三国演义》第六一回:「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明。周朝俊《红梅记》第二四出:「我为一朝臣宰,礼绝百寮,恩加九锡,封祖荫孙,富贵已极。」
《國語辭典》:受禅(受禪)  拼音:shòu shàn
承受禅让的帝位。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受禅于汉,君临万邦。」唐。陈鸿《长恨传》:「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受禅灵武。」
《漢語大詞典》:神心
(1).犹心神。谓魂与心。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意离未絶,神心怖覆。” 汉 扬雄 《〈法言〉序》:“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繫诸道德仁义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 太公 避 紂 之乱,屠隐市朝,遯钓鱼水,何必 渭 滨,然后 磻溪 ,苟愜神心,曲渚则可。 磻溪 之名,斯无嫌矣。”
(2).犹圣心。谓天子的心。《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貽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受,不言而喻。” 吕向 注:“言天子遗其宴会者,不常其数,但圣心所与者,不言而自晓。”
分類:心神帝王
《國語辭典》:不豫  拼音:bù yù
1.不犹豫。《楚辞。屈原。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2.不高兴。《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唐。陈鸿《长恨传》:「皇心震悼,日日不豫。」
3.不事先预备。《礼记。中庸》:「豫则立,不豫则废。」
4.身体不舒服。引申为有病。《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明皇不豫,储后幼冲。」
《國語辭典》:游豫(遊豫)  拼音:yóu yù
游乐。三国魏。曹植蝉赋〉:「在焱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漢語大詞典》:游预(遊預)
见“ 游豫 ”。
《漢語大詞典》:黄衣
(1).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参见“ 黄冠 ”。礼记·玉藻:“﹝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 向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唐 韩愈 《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元年:“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宋史·太祖纪一:“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 身。”参见“ 黄袍 ”。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咸通 中降圣之辰,二教论议,而黄衣屡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后辈新入内道场,有能折衝浮图者,许以自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谓制举也。时詔应天下诸色人中,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詔。”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 中宗 时,黄衣乃二千员,外置千员。”
(3).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之,令生黄衣。”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黄蒸﹝集解﹞引 苏恭 曰:“黄蒸,磨小麦粉拌水和成饼,麻叶裹,待上黄衣,取晒。”
《國語辭典》:黄袍(黃袍)  拼音:huáng páo
1.黄色的长衣,隋以后为天子服。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聊斋志异。卷二。九山王》:「高卧山巢,公然自负,以为黄袍之加,指日可俟矣。」
2.僧服。为职位较高者,做佛事时所披的黄色僧袍。
3.指黄莺。唐。贯休 晚春寄张侍郎诗:「鸟听黄袍小,城临白帝寒。」
《國語辭典》:即真  拼音:jí zhēn
1.由摄政或监国而正式就帝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莽既灭翟义,自谓威德日盛,获天人助,遂谋即真之事矣。」唐。徐坚《初学记。卷九。总叙帝王》:「尧乃命舜代己摄政,……舜年八十一即真。」
2.官职由代理而转为正职。《三国志。卷四一。蜀书。杨洪传》:「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國語辭典》:天衣  拼音:tiān yī
1.天子的衣服。《南齐书。卷一七。舆服志》:「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加饰金银薄,世亦谓为天衣。」唐。杜甫伤春〉诗五首之三:「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
2.神仙的衣服。如:「天衣无缝」。《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八。搜神记》:「三个姊妹遂将天衣,共乘此小儿,上天而去。」
《國語辭典》:御制(御製)  拼音:yù zhì
帝王所作或奉帝王之命所创制的乐章。《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序》:「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有前日那个九江客人,给我的那御制诗盖碗儿。」
《漢語大詞典》:外朝
(1). 周 制天子、诸侯处理朝政之所。对内朝而言。《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礼记·文王世子:“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 郑玄 注:“外朝,路寝门之外庭。” 孙希旦 集解:“愚谓外朝,治朝也。”国语·鲁语下:“天子及诸侯合民事於外朝,合神事於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於外朝,合家事於内朝。” 韦昭 注:“言与百官考合民事於外朝也。”参见“ 内朝 ”。
(2).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列子·仲尼:“﹝ 尧 ﹞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汉书·刘辅传“於是中朝左将军 辛庆忌 ……俱上书”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南朝 梁 沈约 《立内职诏》:“在 宋 太始 ,位置繁冗,遂设九品,且拟外朝。”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其后九卿用事,丞相取充位,给事謁者为左右私人,而丞相为外朝。”
《國語辭典》:内朝(內朝)  拼音:nèi cháo
1.周代天子、诸侯朝见臣子分内外朝,内朝有二:一在路寝之庭。《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也称为「燕朝」。一在路门外。《礼记。玉藻》:「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
2.中宫,皇后的住处。《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正位内朝,流化四海。」
《國語辭典》:宸聪(宸聰)  拼音:chén cōng
君主的听闻。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
《国语辞典》:欺君  拼音:qī jūn
欺骗君主。如:「他犯了欺君之罪。」
分类:欺骗帝王
《國語辭典》:总章(總章)  拼音:zǒng zhāng
1.大寝西堂。《礼记。月令》:「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吕氏春秋。孟秋纪。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汉。高诱。注:「总章,西向堂也。西方总成万物章明之也,故曰总章。」
2.乐官的名称。《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八年冬十月己已,公卿初迎冬于北郊,总章始复备八佾舞。」
3.唐朝高宗的年号(西元668~670)。
《漢語大詞典》:奏报(奏報)
以书面向帝王报告。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恰好一日 山东 巡抚奏报该省学政因病出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二节:“一一二九年, 金泰州路 都统又奏报, 大石 在发展势力。”
《漢語大詞典》:睿眷
亦作“ 睿睠 ”。 指皇帝的眷顾。 晋 庞觉 《希夷先生传》:“虽潜至道之根,第尽陶成之域。臣敢期睿眷,俯顺愚衷。”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睿睠偏称赏,天颜极抚绥。” 宋 岳飞 《奏照应张俊等会兵状》:“臣敢不仰体睿眷,殫竭愚陋。”
分類:眷顾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