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衣  拼音:tiān yī
1.天子的衣服。《南齐书。卷一七。舆服志》:「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加饰金银薄,世亦谓为天衣。」唐。杜甫〈伤春〉诗五首之三:「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
2.神仙的衣服。如:「天衣无缝」。《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八。搜神记》:「三个姊妹遂将天衣,共乘此小儿,上天而去。」
《漢語大詞典》:天耳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惜哉犹有酸气,则以一种道学之习渐塞其天耳,然时时露出本色,则以其天者全也。”
《國語辭典》:天人感应(天人感應)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汉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有详细的阐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臣切谓天人感应,一理也。人心悦则天意得;人心怨则天变彰。」
《國語辭典》:天人合一  拼音:tiān rén hé yī
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念。宋代理学家认为「仁」是所有德行的总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应汲于求仁,尽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欲,由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与天地合德,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天人之分
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合一”说相对立。强调“天道”与“人道”之别,亦即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认为“天”是自然,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间的治乱吉凶。 战国 时 荀子 首先提出这种理论。荀子·天论:“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国语辞典》:密迹金刚(密迹金刚)  拼音:mì jī jīn gāng
保护佛法的天人。根据佛教的传说,密迹金刚原为法意太子,后来发愿要经常亲近佛,随侍佛的左右,普闻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后来真的成为五百名随从的首领。密迹金刚原只有一个,但在寺院三门殿内的两侧,各塑一尊,头戴宝冠,袒露上半身,手持金刚杵,作忿怒相。在中国古小说中则说金刚力士是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也称为「金刚力士」。
《国语辞典》:天心人意  拼音:tiān xīn rén yì
天人之间共趋的潮流。《三国演义》第八回:「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
分类:天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