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耳闻目见(耳聞目見)  拼音:ěr wén mù jiàn
亲自看到、听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也作「目睹耳闻」、「目击耳闻」、「目见耳闻」、「耳闻目睹」、「耳闻目击」。
《漢語大詞典》:睹始知终(覩始知終)
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故圣人见微知著,覩始知终。”
《漢語大詞典》:凡胎肉眼
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 明 汪道昆 《洛水悲》:“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见国色天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这件事自然不是凡胎肉眼所能看得见,我早就算定真命天子已经降世。”《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舅母正坐在炕上,用彩色的纸剪着什么,但对我的进来,却仿佛根本没有看到,头不抬,眼不睁,似乎我就是那来无影去无踪的仙人,凡胎肉眼是看不见的。”
《漢語大詞典》:发蒙振聩(發矇振聵)
使盲人也能看见,聋人也能听见。比喻言论文章有使人清醒感奋的作用。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余大先生 道:‘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发矇振聵。’”
《國語辭典》:幻灯片(幻燈片)  拼音:huàn dēng piàn
供幻灯机放映用的透明胶片,其影像与原物颜色相同,也可供给印相或放大相片用,有黑白、彩色二种。
《漢語大詞典》:鼓破众人捶
含义与“墙倒众人推”相似。指众人群起攻击落魄失势之人
这真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看见我脑袋软,好欺侮是不是?
《國語辭典》:核膜  拼音:hé mò
包围在细胞核外的膜。由内外二层膜组成,厚度共约二十至一百奈米,为分隔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界膜。核膜控制各种物质的进出。
《國語辭典》:不欺暗室  拼音:bù qī àn shì
虽独处隐僻处,亦居心端正。形容坦诚磊落。《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虽然钱秀才不欺暗室,与小女即无夫妇之情,已定了夫妇之义。」《野叟曝言》第一八回:「至于淫媟之事,休要说白相公是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即贱婢下人,亦知以礼自持,不欺暗室。」也作「不侮暗室」。
《漢語大詞典》:参前倚衡(參前倚衡)
(1).论语·卫灵公:“ 子张 问行, 子 曰:‘言忠信,行篤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 书诸绅。”意谓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朱子全书》卷七:“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
(2).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场合。 明 唐顺之 《答王遵岩书》:“然以为有物,则何睹何闻;以为无物,则参前倚衡,瞻前忽后,非胸中不卦世间一物。”
《國語辭典》:爱毛反裘(愛毛反裘)  拼音:ài máo fǎn qiú
魏文侯出游,看见一路人把皮袍反过来穿,文侯问其故,路人答说因为爱惜皮袍上的毛。文侯不禁感叹说皮袍的衬里如果磨破,其上的毛也就无所依凭了。见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后比喻不重根本,因小失大。《魏书。卷七。高祖纪上》:「去秋淫雨,洪水为灾,百姓嗷然,朕用嗟悯,故遣使者循方赈恤。而牧守不思利民之道,期于取办。爱毛反裘,甚无谓也。」
《漢語大詞典》:闇饰(闇飾)
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注意修饬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荀子·大略:“上好羞,则民闇饰矣。”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羞当为义。羞字上半与义同,又涉上文两羞字而误也。上好义则民闇饰者,言上好义,则民虽处隐闇之中,亦自脩饰,不敢放於利而行也。”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圣明则士闇饰矣。”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上好礼则民闇饰,上好货则下死利也。”
《漢語大詞典》:丢包
(1).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调白》:“盗之多以大也,自响马老瓜以至丢包、鼠窃,名目多端。”
(2).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 端木蕻良 《义卖》:“人要骚,马要骄,要倒霉的快丢包!”
(3). 傣 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猎人与孔雀》:“许多姑娘来找他丢包,谈情,他也不睬,一天只是去打猎。”
《國語辭典》:电视电话(電視電話)  拼音:diàn shì diàn huà
附有电视装置的电话,系在电话机旁附设一电视萤幕,经由电话线同时传送图像和声频讯息,使用户通话时能彼此看见。
《國語辭典》:数见不鲜(數見不鮮)  拼音:shuò jiàn bù xiān
本指不必宰杀禽畜招待常来的客人。语出《史记。卷九七。陆贾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后用来指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新奇。清。洪升《长生殿。序》:「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长;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也作「屡见不鲜」。
分類:经常看见
《國語辭典》:视若无睹(視若無睹)  拼音:shì ruò wú dǔ
语本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谓当作没看见一般。形容对事物毫不注意。也作「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