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刘真道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3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为钱塘令时,遇岁饥,能奉公恤民。迁步兵校尉,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击破仇池氐帅杨难当兵,迁建威将军、雍州刺史。后以破仇池时私分金银宝货,藏匿杨难当善马罪,下狱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冯如愚,字真道,渠江(今四川广安)人。徽宗大观进士(《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四)。按:经查清雍正、咸丰、光绪《广安州志》,“大观进士”中有何如愚,而无冯如愚。未知《宋诗纪事补遗》何据。今姑从之,俟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迁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正德中,追谥文宪。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授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谥“文宪”。有《宋学士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华人洪武时官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见濂,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降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问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濂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吁!可悲也!」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卷十二
陈氏,自号归真道人,内务府正黄旗人,镶蓝旗满洲内阁中书赫舍里氏巴尼浑室。有《冰雪堂诗稿·附词》。
女弟子毓华诗稿序略
道人幼颖悟,三岁时,指书上“门”字曰:“门也。”父异之。于归五年而寡,逾年,子女俱殁,惟依兄嫂,以课诸侄为事,同时有静怡主人、冷斋夫人者相契好,每有馈遗,则辞不受曰:“我无以报之也。”守节三十年,备尝艰苦,诗中所咏,其所历之实境也。
《漢語大詞典》:真道
犹真理。旧时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义。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间,正为此耳。” 唐 康骈 剧谈录·严使君遇终南山隐者:“ 大中 末, 建州 刺史 严士则 本 穆宗 朝为尚衣奉御,颇好真道。”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叙》:“抑或有心怀疑义者欲寻其绪而识其端,不遇解释之人而疑终莫袪,无怪乎真道日在天下而真理终不明於人心也。”
《国语辞典》:言真道假  拼音:yán zhēn dào jiǎ
泛指批评议论。《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件件的翻覆认看,言真道假、弹觔估两的在日光中烜耀。」
《漢語大詞典》:应真(應真)
谓方是真话。 唐 韩偓 《无题》诗之二:“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
佛教语。罗汉的意译。意谓得真道的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王乔 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躡虚。” 李善 注:“应真,谓罗汉也。” 李周翰 注:“应真,得真道之人。” 唐 王昌龄 《诸官游招隐寺》诗:“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宋 惠洪 冷斋夜话·罗汉第五尊失队:“予往 临川 景德寺 ,与 谢无逸 辈升阁,得 禪月 所画十八应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轴。”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宋子昭画:“丙辰二月二十一日,过 商丘 宋子昭 户部观画, 李伯时 白描十八应真,最为奇妙。”
《國語辭典》:南北宗  拼音:nán běi zōng
1.唐代时,佛教禅宗自五祖圆寂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系六祖慧能所创,北宗系神秀所创。
2.金朝时,道教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为王哲所创,南宗为刘海蟾所创。
3.明代董其昌将唐代至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师祖王维,著重水墨渲染而少钩勒,以秀丽著称。北宗师祖李思训,山石峭拔,多用青绿浓重之色,以刚劲称胜。
《漢語大詞典》:五祖七真
道教语。指全真道的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人。见 元 李道谦 七真年谱。 元 杨景贤 《刘行首》第一折:“欲要见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随百顺。”
《国语辞典》:北七真  拼音:běi qī zhēn
道教全真道开山的七位祖师。分别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都是王重阳的弟子。全真道被视为丹道北宗,即北宗七真。
《国语辞典》:非七真  拼音:fēi qī zhēn
道教全真道创始者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包括马钰、刘处玄、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元世祖至元六年皆封为真人。
《漢語大詞典》:南五祖
指道教全真道所尊的南方五位祖师,即 北宋 张用成 (号 紫阳 )、 石泰 (号 杏林 )、 南宋 薛道光 (号 紫贤 )、 陈楠 (号 翠虚 )和 白玉蟾 (号 海琼子 ),与道教全真道的创立者北五祖相对而称。参阅 明 王圻 续文献通考
真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实之道也。瞿醯经下曰:「我行真道,何用咒术事耶?」
无上正真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之古译。无量寿经上曰:「时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又曰:「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