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2,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复礼
三重
禋祀
官仪
尽礼
揖逊
朝典
成礼
仪曹
朝仪
礼制
仪礼
汉仪
进律
礼教
《國語辭典》:复礼(復禮)  拼音:fù lǐ
实践礼义。《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漢語大詞典》:三重
(1).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礼记·祭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於祼,声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 周 道也。”
(2).三种隆重的礼仪。指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郑玄 注:“三重,三王之礼。” 孔颖达 疏:“谓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过矣。”
《國語辭典》:禋祀  拼音:yīn sì
1.洁身斋戒以祭祀。《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2.祭天神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漢語大詞典》:官仪(官儀)
(1).官府的礼仪。 宋 苏轼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典礼从 周 旧,官仪与 汉 隆。” 宋 曾巩 《谢赐〈唐六典〉表》:“窃典故之绪餘,少裨寡陋;审官仪之委曲,益励疲駑。” 宋 岳珂 愧郯录·鱼袋:“国初,承 五季 草创,官仪未备。”
(2).做官者的仪容风度。 明 沈鲸《双珠记·月下相逢》:“乍瞻雅范,颇露官仪。二位莫非微服过 宋 者乎?”
《國語辭典》:尽礼(盡禮)  拼音:jìn lǐ
极尽礼仪。《论语。八佾》:「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马万群本是个清官,闻知此信,一口气得病数日身死。马德称哀戚尽礼,此心无穷。」
《漢語大詞典》:揖逊(揖遜)
(1).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 宋 叶适 《外论一》:“自 景德 元年与 契丹 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张芸叟 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三:“ 明道 先生尝至禪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2).犹揖让。禅让。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 叶清臣 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 淑 ( 李淑 )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 唐 虞 之高风,思揖逊於政权。”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书》:“ 勋 华 之盛,揖逊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瓮牖酒人,真不啻几千万里矣。”
《漢語大詞典》:朝典
(1).朝廷的礼仪制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 遇子弟甚整,虽閒室之内,严若朝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臣山野人,不识朝典,见陛下合称臣否?”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寿星:“乡人耕凿自安,不諳朝典。”
(2).指与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前汉书平话》卷中:“ 张良 即日将靴笏襴袍官爵於 汉王 面前纳了,拜舞毕:‘上覆我王,老臣年纪高大,不能长治朝纲,故纳三般朝典,辞我王。’”
(3).朝廷的法律。南史·邓琬传:“忠臣殉国,不谋其报,临难以干朝典,岂为下之节。” 宋 苏轼 《举刘景文状》:“如蒙朝庭擢用后,犯入已赃,及不如所举,甘伏朝典。”
(4).指与执行朝廷法律有关之物。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小官奉主公的命,将三般朝典是弓絃、药酒、短刀,赐与駙马 赵朔 ,随他服那一般朝典,取速而亡。”《七国春秋平话》卷中:“今遣 骑劫 代汝回朝,别议官赏。如违詔命,即赐朝典。”
《國語辭典》:成礼(成禮)  拼音:chéng lǐ
1.行礼完毕。《史记。卷六四。司马穰苴传》:「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2.使礼仪完备。《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莫掇!莫掇!哥哥须晓得嫂嫂通灵,今既取去,也要成礼。」
3.成婚。《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公孙僧远传》:「兄姊未婚嫁,乃自卖为之成礼,名闻郡县。」
《國語辭典》:仪曹(儀曹)  拼音:yí cáo
职官名。三国魏时始设立,掌吉凶礼制,唐代以后废止。
《國語辭典》:朝仪(朝儀)  拼音:cháo yí
朝廷上王及群臣所居之位及相拜揖的礼仪。《周礼。夏官司马。司士》:「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三国魏。曹植 责躬诗:「作蕃作屏,先轨是隳。傲我皇使,犯我朝仪。」
《國語辭典》:礼制(禮制)  拼音:lǐ zhì
国家所定的礼仪制度。《荀子。王霸》:「天子之礼制,如是者也。」《汉书。卷一○。成帝纪》:「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
《國語辭典》:仪礼(儀禮)  拼音:yí lǐ
书名。十三经之一。汉儒称为「礼经」,或单称「礼」。汉代已残阙,当时所传有三本:戴德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今通行本为郑玄注、贾公彦疏之刘向别录本,十七篇。论述冠、婚、射、丧、饮、祭等礼之仪节。其经文亦有今古文之别,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鲁恭王得自孔宅者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今文同,而字多异,十七篇外,则为逸礼。郑玄注参用今古文二本。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也称为「礼经」、「士礼」。
《漢語大詞典》:汉仪(漢儀)
汉 官威仪。泛指 中国 礼仪制度。 唐 李白 《赠张相镐》诗:“庶同 昆阳 举,再覩 汉 仪新。”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文非文,史非史,譬夫 乌孙 造室,杂以 汉 仪,而刻鵠不成,反类於鶩者也。” 明 高启 《奉天殿进〈元史〉》诗:“书成一代存 殷 鉴,朝列千官备 汉 仪。” 孙中山 《大总统告海陆军士文》:“﹝ 文 ﹞赖国人之力,得返故土,重覩 汉 仪。”参见“ 汉官威仪 ”。
《國語辭典》:汉官威仪(漢官威儀)  拼音:hàn guān wēi yí
本汉代官吏的礼仪制度,泛指正统的礼仪制度。《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漢語大詞典》:进律(進律)
提高标志爵位的礼仪的等级。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郑玄 注:“律,法也。” 孔颖达 疏:“法谓法度,诸事皆是,即《大行人》上公九命‘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唐 柳宗元 《祭崔君敏文》:“出令三岁,人无怨讟。进律未行,归神何速。” 明 归有光 《送嘉定县令张侯序》:“於时侯将入覲,是行也,天子举考绩幽明之政,用进律增秩之典,侯之承恩詔,被光宠也,必矣!”
《國語辭典》:礼教(禮教)  拼音:lǐ jiào
礼仪教化。《书经。毕命》汉。孔安国。传:「世有禄位,而无礼教,少不以放荡陵邈有德者。」《孔子家语。卷三。贤君》:「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