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尸祝  拼音:shī zhù
祭祀时主读祝文的人。语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也作「尸祝」。
《國語辭典》:宗祏  拼音:zōng shí
宗庙藏神主的石室。《左传。庄公十四年》:「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晋。杜预。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聊斋志异。卷一一。段氏》:「既属两姓,各有宗祏,何必在此承人百亩田哉!」
《國語辭典》:夹室(夾室)  拼音:jiá shì
古代宗庙中供奉远祖神主的地方,在内堂东西厢的后部。《礼记。杂记下》:「成庙则衅之……刲羊血流于前,乃降门、夹室皆用鸡。」唐。孔颖达。正义:「夹室,东西厢也。」唐。韩愈〈禘祫议〉:「一曰献懿庙主,宜永藏之夹室。」
《漢語大詞典》:石龛(石龕)
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石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龕木主存焉。” 南朝 梁简文帝 《为人造丈八夹紵金薄像疏》:“明镜石龕,独徘徊於留影。” 唐 戴叔伦 《游少陵寺》诗:“石龕苔蘚积,香径白云深。”《宋史·外国传六·高昌》:“次歷 阿墩族 ,经 马騣山 望乡岭 ,岭上石龕有 李陵 题字处。”
《漢語大詞典》:庙室(廟室)
指宗庙内安置神主之石室。《公羊传·文公二年》“用栗者藏主也” 汉 何休 注:“藏于庙室中当所当奉事也。” 陈立 义疏:“上‘当’当作‘堂’,下‘当’当作‘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水 又南逕 子夏 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 河 崖,即 子夏 庙室也。”
《國語辭典》:安神  拼音:ān shén
1.凝聚精神。《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彷佛。」
2.安定一个人的神志。《红楼梦》第九五回:「王夫人去后,贾母叫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方吃了。」
《國語辭典》:祖奠  拼音:zǔ diàn
1.在祖庙神位前设酒、醴、脯、醢、玉帛等,告奠祖先。《孔丛子。问军礼》:「其用命者,则加爵受赐于祖奠之前。」
2.丧家在出殡前一夕所设的祭奠。《陈书。卷二三。陆缮传》:「太子以缮东宫旧臣,特赐祖奠。」《宋史。卷一二二。礼志二十五》:「改葬无祖奠,盖祖奠设于柩车之前以为行始,至于改葬,告迁而已。」
《漢語大詞典》:庙祏(廟祏)
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匣。亦借指祖宗神灵。 宋 陆游 《贺叶枢密启》:“以陛下神武而讨衰弱仅存之孱虏,重以军民之愤切,加之庙祏之威灵,当一震於雷霆,宜坐消於氛祲。” 元 周伯琦 《立秋日书事》诗之一:“望祭园林邈,追崇庙祏光。”
《漢語大詞典》:祫祭
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礼记·曾子问:“祫祭於祖,则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蹕。” 孔颖达 疏:“祫,合祭祖。大祖三年一祫。谓当祫之年则祝迎高、曾、祖、禰四庙,而於大祖庙祭之。天子祫祭则迎六庙之主。今言四庙者,举诸侯言也。”《穀梁传·文公二年》:“祫祭者,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 范宁 注:“祫祭者,皆合祭诸庙。已毁未毁之主,於大祖庙中以昭穆为次序。”《汉书·韦玄成传》:“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古之正礼也。”《东观汉记·张纯传》:“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祫祭捧帛爵用近支王公:“故命岁暮太庙祫祭。凡捧帛执爵诸执事官,皆用圣祖以下宗支诸王公将军充之。”
《漢語大詞典》:虞主
古代葬后虞祭时所立的神主。《公羊传·文公二年》:“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十一月,己亥,虞主至自山陵,皇太后迎奠於 琼林苑 。”
分類:虞祭神主
《漢語大詞典》:主道
(1).君主治国之道。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荀子·正论:“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韩非子·爱臣:“是以姦臣蕃息,主道衰亡。”吕氏春秋·分职:“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则不然。”
(2).谓古代在丧礼中为死者立神主的道理。礼记·檀弓下:“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録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重,主道也。” 郑玄 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 孔颖达 疏:“言始死作重,犹若吉祭木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丧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晋书·礼志中:“以二瓦器盛始死之祭,繫於木,裹以苇席,置庭中,近南,名为重,今之凶门是其象也。礼,既虞而作主。今未葬,未有主,故以重当之。称为主道,此其义也。”
(3).犹言东道。 宋 梅尧臣 《沉学士景休知真州》诗:“家风自有 东阳 咏,主道新移 北海 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我与 次 兄原有主道,正该少申敬意。”
《漢語大詞典》:殷祭
盛大的祭典。指三年一次的祖庙大祭(祫)及五年一次合祭诸祖神主的大祭(禘)。礼记·曾子问:“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 孔颖达 疏:“殷,大也。小大二祥变除之大祭,故谓之殷祭也。”汉书·韦玄成传:“毁庙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壹禘壹祫也。” 唐 史玄灿 《禘祫议》:“按,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公羊传》云,五年而再殷祭,两文虽互,其义略同。”
《漢語大詞典》:大祫
古时天子,诸侯宗庙祭礼之一。集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庙合祭。《公羊传·文公二年》:“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 何休 注:“毁庙,谓亲过高祖,毁其庙,藏其主于大祖庙中。”
《漢語大詞典》:迁庙(遷廟)
(1).古代太庙中专门供奉、祭祀被迁神主之庙殿。也称远庙。太庙之制,中为始祖或太祖,为不迁之主,左右三昭三穆,自天子之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之父、之祖共六代。天子薨,其子继位,则迁新死之天子神主入祀太庙为第六代,而迁原第一代神主入迁庙。孔丛子·巡狩:“或以迁庙之主行,载於斋车,每舍奠焉。”《旧唐书·礼仪志五》:“迁庙、亲庙,皆出太祖之后,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 清 许宗彦 《周庙祧考》:“远庙者,远於庙。自正庙而迁之於祧,谓之迁,故祧曰迁庙。”
(2).谓迁移新死天子的神主入祀太庙,迁移其高祖之祖的神主入祀迁庙,并依次迁移原昭穆神主位置的仪式。大戴礼记·诸侯迁庙:“摈者曰:‘迁庙事毕,请就燕。’”《汉书·韦玄成传》:“诚以为迁庙合祭,久长之策, 高皇帝 之意,乃敢不听?”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祔:“《迁庙》一篇,新死者自殯宫迁於庙,当迁者自旧庙迁於新庙,皆用此礼。其曰‘从至於庙’,虽殯宫亦称庙,实不专指殯宫也。”
《國語辭典》:牌子  拼音:pái zi
1.商品的名称。如:「你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
2.词曲的调子。如:「你唱的是什么牌子?」
3.衙门役卒。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梢公云)知道了,慢慢的来牌子,昨晚那个女孩儿在那里。」也作「牌头」、「牌军」。
4.凭据、票单。《红楼梦》第一四回:「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说:『好姐姐,给出牌子来,叫他们要东西去。』」
5.宋人以金漆版代替书帖与朋友往来,称为「牌子」。参见「简版」条。
《國語辭典》:牌军(牌軍)  拼音:pái jūn
衙门役卒。《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安抚听罢,著外郎录了王青口词,押了公文,差两个牌军押著王青去捉拿三人并洪三。」《水浒传》第二回:「我儿,和你要私走,只恐门前两个牌军,是殿帅府拨来伏侍你的。他若得知,须走不脱。」也作「牌头」、「牌子」。
分類:衙门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