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太平御览》卷二二七
《魏志》:「帝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为何官何主?』左右不对。辛毗曰:『此谓御史。旧时簪笔以奏不法今者直备官,但珥笔耳。』」

例句

满台簪白笔,捧手恋清晖。 张继 送张中丞归使幕(一作韩翃诗)

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

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 李白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 杜甫 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

主人有客簪白笔,玉壶贮水光如一。 卢纶 陈翃郎中北亭送侯钊侍御(一作送刘侍郎)赋得带冰流歌

典故
持紫荷
 
持荷簪笔


《宋书》卷十八〈礼志五〉~59~
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绅垂三尺。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位者,乃簪之。手板,则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笏。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或云汉代以盛奏事,负荷以行,未详也。
《國語辭典》:白笔(白筆)  拼音:bái bǐ
古代官员随身携带的笔,以备书写笏板。《晋书。卷二五。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國語辭典》:簪笔(簪筆)  拼音:zān bǐ
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漢語大詞典》:簪白笔(簪白筆)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