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9,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一概
清野
菽粟
食钱
口实
运转
挽粟
仓庾
馈运
绝粮
刍粮
赢粮
食货
食力
敛散
《國語辭典》:一概  拼音:yī gài
1.概,为古代平斗斛的木条。「一概」引申为同一标准。《楚辞。屈原。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唐。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诗二首之一:「诚不如两忘,但以一概量。」
2.相同、一律。《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王符》:「其轻薄奸轨既陷罪法,怨毒之家冀其辜戮,以解畜愤,而反一概悉蒙赦释,令恶人高会而誇吒。」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首之四:「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3.一端、一面。《淮南子。诠言》:「自乐于内,无急于外,虽天下之大,不足以易其一概。」《新唐书。卷一七七。列传。韦表微》:「尤好春秋。病诸儒执一概,是非纷然,著三传总例,完会经趣。」
4.全部。《红楼梦》第一六回:「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知。」《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学监是顶要紧的差使,学生饮食起居,一概都要老兄照料。」
《韻府拾遺 隊韻》:一槩
越絶書周公貴一槩不求備於一人
《漢語大詞典》:清野
(1).作战时,暂时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后汉书·鲜卑传:“ 元初 二年秋, 辽东 鲜卑 围 无虑县 ,州郡合兵固保清野, 鲜卑 无所得。” 李贤 注:“清野谓收敛积聚,不令寇得之也。” 唐 陈子昂 《答韩使同在边》诗:“连兵屯北地,清野备 东胡 。” 宋 范仲淹 《论西事札子》:“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在反对敌人的工作中,地方戒严和可能程度的坚壁清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 汉 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后者为了协助作战(坚壁),并使敌人得不到粮食(清野)。”
(2).犹清跸或清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於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
(3).清旷的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其楼之侧,襟 汳 带 泗 ,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空濶土地,最宜种蔬。今蛙圃绵亘,桔橰相闻,若田家清野之象。”
《國語辭典》:菽粟  拼音:shú sù
豆类及谷类。《孟子。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分類:小米粮食
《漢語大詞典》:食钱(食錢)
(1).粮食与钱财。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
(2).饭钱。朱子语类卷一三八:“ 汪端明 説:‘朝廷塑一 显仁皇后 御容,三年不成,却是一行人要希逐日食钱,所费不貲。’”宋史·兵志五:“自都副指挥使岁给锦袍,月给食钱,指挥使给食钱。”
分類:粮食钱财
《國語辭典》:口实(口實)  拼音:kǒu shí
1.粮食。《易经。颐卦》:「自求口实。」晋。江统 徙戎论:「且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2.俸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3.谈话、批评的内容、资料或依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國語辭典》:运转(運轉)  拼音:yùn zhuǎn
1.沿著一定的轨道转动。《淮南子。主术》:「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
2.气运转变。如:「时来运转」。
《漢語大詞典》:挽粟(輓粟)
运送粮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 黄 、 腄 、 琅邪 负海之郡,转输 北河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胡琴婢胜儿》:“ 河 湟 咫尺不能收,輓粟推车徒兀兀。”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之四:“敢道投竿追 郅惲 ,正愁輓粟少 萧何 。”
《國語辭典》:仓庾(倉庾)  拼音:cāng yǔ
庾,露天积谷的场所。仓庾指储藏谷物的处所。唐。杜甫 暂往白帝复还东屯诗:「加餐可扶老。仓庾慰飘蓬。」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赋税仰我而输,仓庾仰我而实。」
《漢語大詞典》:馈运(饋運,餽運)
运送粮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年:“ 马仙琕 围 胊山 , 张稷 权顿六里以督馈运。” 宋 秦观 《边防上》:“耕凿则有蹂践之患,馈运则有钞夺之虞。”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元年:“中原板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千里馈运,士不宿饱。”
餽運:谓输送、运送粮食。新唐书·窦静传:“ 静 表请屯田 太原 ,以省餽运。” 宋 苏辙 《论兰州等地状》:“耕者不安,餽运难继,耗蠹中国,民不得休息。”元史·世祖纪六:“ 阿朮 又以 宋 人 高邮 水路不通,必由陆路餽运。”
《國語辭典》:绝粮(絕糧)  拼音:jué liáng
粮食用尽。《论语。卫灵公》:「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家语。卷五。在厄》:「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
《國語辭典》:刍粮(芻糧)  拼音:chú liáng
粮草。《新五代史。卷二七。唐臣传。刘延朗传》:「是时,高祖悉握精兵在北,馈运刍粮,远近劳弊。」
《國語辭典》:赢粮(贏糧)  拼音:yíng liáng
携带著粮食。《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也作「嬴粮」。
《國語辭典》:食货(食貨)  拼音:shí huò
食,与农事饮食相关等事。货,钱财布帛衣服等物。食货泛指财政经济等事。《汉书。卷一○○。叙传下》:「厥初生民,食货惟先。」
《國語辭典》:食力  拼音:shí lì
1.靠劳力生活。《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2.庶人。《礼记。礼器》:「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三,食力无数。」
3.享有人民的税赋。《礼记。曲礼下》:「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唐。孔颖达。正义:「食力谓食民下赋税之力也。」
4.力气。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一折:「不是我无食力身躯闪这一滑,多管是少人行山路凹凸。」
《漢語大詞典》:敛散(斂散)
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语本管子·国蓄:“夫民有餘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明史·靳学颜传:“ 宋 则準民间正税之数,取二十分之一以为社。诚倣而推之……著为令,而岁岁修之,时其丰歉而敛散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积穀》:“敛散出易之际,尤其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