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糊涂虫(糊塗蟲)  拼音:hú tú chóng
谑称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的人。《红楼梦》第一二回:「我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糊涂虫。」《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你这糊涂虫,不好先请他到洋厅上去坐吗?那曾见过外国人叫他好在大堂上站著的?」
《漢語大詞典》:棒子糊涂(棒子糊塗)
玉米面粥。 周立波 《砖窑和新房》:“有一天黄昏, 王寿山 下班回家,喝了点棒子糊涂,就坐在床沿,逗他小孩 扣子 玩。”
分類:玉米面
《漢語大詞典》:大事不糊涂(大事不糊塗)
谓对待大是大非问题,头脑清醒明白,毫不含糊。宋史·吕端传:“ 太宗 欲相 端 ,或曰:‘ 端 为人糊涂。’ 太宗 曰:‘ 端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國語辭典》: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拼音:cōng míng yī shì,hú tú yī shí
(谚语)比喻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疏忽的时候。如:「想不到我『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今日竟栽在这小子手里。」
《漢語大詞典》: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大事不糊塗)
宋史·吕端传:“时 吕蒙正 为相, 太宗 欲相 端 。或曰:‘ 端 为人糊涂。’ 太宗 曰:‘ 端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故后人有联语曰:“ 诸葛 一生唯谨慎, 吕端 大事不糊涂。”后用以形容人在重大问题上能明辨是非、坚持原则。
《國語辭典》:容易  拼音:róng yì
1.不难,从容便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红楼梦》第六五回:「这也容易,凭你说是谁就是谁,一应彩礼都有我们置办。」
2.轻易、随便。《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久已闻得有位牛布衣住在甘露庵,容易不肯会人,相交的都是贵官长者。」
《國語辭典》:朦胧(朦朧)  拼音:méng lóng
1.月色昏暗的样子。唐。来鹄 寒食山馆书情诗:「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西游记》第八一回:「睁著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著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2.不清楚、模糊。唐。李峤〈早发苦竹馆〉诗:「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红楼梦》第四一回:「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3.糊涂。《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
《國語辭典》:昏昏  拼音:hūn hūn
1.昏暗模糊。南朝陈。阴铿〈行经古墓〉诗:「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沉。」
2.昏迷不清醒。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开船,这客人情思还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见被囊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去。」
3.糊涂不辨是非。《老子》第二○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國語辭典》:混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的那种元气未分,模糊不清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三国演义》第八六回:「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也作「浑沌」。
2.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样子。唐。孙思邈〈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3.糊涂无知的样子。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刘季真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著丧门关了。」
《國語辭典》:浑然(渾然)  拼音:hún rán
1.不分明、不可分别的样子。《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浑然同惑,孰温孰凉?」也作「混然」。
2.完全、全然。唐。韩愈〈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國語辭典》:发蒙(發蒙)  拼音:fā méng
1.启发蒙昧。《易经。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2.旧时指教儿童开始识字读书。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发蒙师》:「或谓童稚发蒙之师,不必妙选,然先入者为之主,亦岂宜阔略。」
《國語辭典》:愦愦(憒憒)  拼音:kuì kuì
1.糊涂。《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试看金翠当年事,愦愦将军更可哀。」
2.扰乱。《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
《國語辭典》:昏迷  拼音:hūn mí
1.思绪昏乱迷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
2.愚昧不明事理。《文选。张协。杂诗》:「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赵王一向昏迷,惟郭开之言是听。」
3.沉迷。《英烈传》第一回:「顺帝那里晓得,只在深宫昏迷酒色,并不知外边灾异若何。」
4.失去知觉、意识。《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心腹搅痛,时复昏迷。」《红楼梦》第六九回:「于是血行不止,二姐就昏迷过去。」
《國語辭典》:混然  拼音:hùn rán
1.无分别的样子。《荀子。非十二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也作「浑然」。
2.浑朴无所知的样子。《荀子。儒效》:「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
《漢語大詞典》:昏蒙(昏矇,昏濛)
亦作“ 昏瞢 ”。亦作“ 昏矇 ”。
(1).昏暗;阴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云月昏蒙,不甚可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火》:“动则煨山岳而烬原野,静则烛幽暗而破昏蒙。” 管桦 《第一课》:“在遮掩着野花的小河上……有昏蒙的尘雾在颤动。”
(2).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三:“镶嵌在通往园子的门牖上的红绿玻璃,也业已破损而昏蒙。”
(3).愚昧;糊涂。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若果解倾人城倾人国, 武帝 虽甚昏蒙,其敢求之也?” 明 刘基 《题群龙图》:“吹之呼龙出石谼,使我一见开昏瞢。”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共学适道,既洗於昏矇;博文约礼,詎穷於钻仰也。” 郭沫若 《塔·万引》:“ 松野 听着他女人的这一席话……他昏蒙的脑筋顿时清醒了起来。”
(4).指眼光昏花,蒙矓。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壮怀益磊磈,陋目开昏蒙。”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对昏蒙无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
昏濛:昏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 艾芜 《欧洲的风》:“赶着马驮子不息地向前走,走,在这夜色昏濛的山中,在这崎岖无路的坡上。”参见“ 昏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