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轩然大波(軒然大波)  拼音:xuān rán dà bō
1.高涌而盛大的波涛。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2.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如:「这个消息经报端披露后,在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民国。梁启超〈俄德协商之将来〉:「去冬十二月,俄德两皇忽相会于德之砵丹,未几而有两国关于波斯之协商文牒出现,此实最近外交界之轩然大波也。」
《漢語大詞典》:吵子
乱子;纠纷。《实事白话报》1926.2.24:“况是宝局里头好人少,都是勾心带刺,各不相让,一个赌急了,就要出吵子。”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三六:“听着呢,真生闷气;不听呢,就是吵子。”
分類:乱子纠纷
《國語辭典》:人事  拼音:rén shì
1.人的作为。《孟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2.世间的事。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唐。杜甫 野望诗:「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世路人情。唐。韩愈 题李生壁:「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
4.礼物。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就放了你去。」
5.房事。《红楼梦》第六回:「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
6.人员升调、奖惩、任免等事。机关中多设有人事处、人事科之类。
《漢語大詞典》:人事关系(人事關係)
(1).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往关系。 柳青 《狠透铁》三:“甭把你狠透铁的劲儿使在人事关系上啊!”《花城》1981年第6期:“是任务完成得好?是人事关系处理得好?”
(2).特指工作人员的录用、工资、使用、调配、奖惩等隶属关系。如: 小李 人在此地工作,但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
《國語辭典》:公案  拼音:gōng àn
1.官署治理公事用的桌子。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四折:「快把公案打扫的乾净,大人敢待来也。」也作「书案」。
2.人事争执的案件。《文明小史》第一六回:「他们拆姘头拆不好,所以请了包打听的夥计来,替他们判断这件公案。」
3.宋人话本分类之一。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百戏伎艺》:「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
4.以古代禅师开悟的故事、非逻辑的言行,作为参禅时思惟的内容。这类的故事或言行,称为「公案」。
《漢語大詞典》:公案学(公案學)
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谈公案就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公案都是含意隐晦,无人能确实懂得的事情或话头,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动作和话头成为新的公案,流传在丛林(禅寺)间,愈积愈多,禅学转化为公案学。”
《國語辭典》:解纷(解紛)  拼音:jiě fēn
排解纷争。《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
《國語辭典》:事主  拼音:shì zhǔ
1.侍奉君主。汉。祢衡〈鹦鹉赋〉:「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唐。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五首之四:「事主非无禄,浮生即有涯。」
2.主持事务者。《晋书。卷八五。何无忌传》:「天下自有强弱,虽强易弱,正患事主难得耳!」
3.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元史。卷一九。成宗本纪二》:「诏强盗奸伤事主者,首从悉诛。」
《漢語大詞典》:排难(排難)
(1).排除危难。 汉 王充 论衡·答佞:“ 仪 秦 ,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 唐 柳宗元 《为崔中正贺平李怀光表》:“陛下但嘉其排难,不省其由,列为上公,命作元帅。” 宋 苏轼 《新渡寺席上次韵送叔弼》:“多言虽数穷,微中或排难。”
(2).指调解纠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 力为排难,请另命佳题。”参见“ 排难解纷 ”。
《國語辭典》:排难解纷(排難解紛)  拼音:pái nàn jiě fēn
语本《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指为人解围。《旧唐书。卷一七九。张浚传》:「若能此际排难解纷,陈师鞠旅,共诛寇盗,迎奉銮舆,则富贵功名,指掌可取。」清。李渔《意中缘》第二七出:「况且排难解纷是我辈的常事,何足为奇?」也作「排患解纷」。
分類:邯郸
《國語辭典》:饥荒(饑荒)  拼音:jī huāng
1.五谷不生、果类不熟。《三国志。卷九。魏书。曹洪传》:「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军。」
2.北平方言。指困难、麻烦。《红楼梦》第三九回:「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也作「饥荒」。
《國語辭典》:衅隙(釁隙)  拼音:xìn xì
意见不合或感情有裂痕。《后汉书。卷七五。袁术传》:「绍议欲立刘虞为帝,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三国演义》第七三回:「吴、魏自来无雠,皆因刘备之故,致生衅隙。」
《國語辭典》:调人(調人)  拼音:tiáo rén
本为周代官名。《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后代沿用指调解纠纷的人。如:「让我当个调人,这件事到此为止,就不要再生是非吧!」
《國語辭典》:官休  拼音:guān xiū
无法私下和解而交由官府裁夺。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姑姑云:『你要官休也私休?』」
《国语辞典》:有瓜葛  拼音:yǒu guā ge
1.有关系,多指戚谊而言。《文明小史》第六回:「两人虽与黄举人均有瓜葛,到了此时,也是爱莫能助,只得任其所之。」
2.含有纠纷之意。如:「他们俩在金钱上有瓜葛。」
分类:含有纠纷
《漢語大詞典》:斗纷(鬥紛)
亦作“鬭纷”。 犹纠纷。 元 无名氏 《九世同居》第三折:“心地清能忍清凉絶鬭纷,守口如瓶要安分。”
分類:纠纷
《國語辭典》:公了  拼音:gōng liǎo
利用司法程序了结。如:「关于这次事故,你打算要公了,还是私了?」
《國語辭典》:劝解(勸解)  拼音:quàn jiě
1.劝导排解。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如今公公见说,要投井死,奴家在此劝解公公。」也作「劝说」。
2.排解纠纷,使人和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三。鞫狱》:「一日,有部民某甲某乙斗殴。某甲之母劝解,被某乙用木棒就脑后一击,仆地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