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私罪
(1).个人所犯的罪行。《穀梁传·文公十四年》:“ 齐 人执 单伯 ,私罪也。 单伯 淫于 齐 , 齐 人执之。”
(2).由营私所获的罪行。《明律·名例律·文武官犯私罪》:“凡文官犯私罪,笞。” 清 林则徐 《密拿汉奸札稿》:“如有目下再有徇庇,是转自陷於私罪矣。”
《漢語大詞典》:微行
小路。《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 传:“微行,墙下径也。”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二:“江边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分類:微行小路
《國語辭典》:大逆  拼音:dà nì
旧称危害君主、宗庙、宫阙的罪行。《战国策。楚策一》:「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史记。卷一○。孝文本纪》:「閒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國語辭典》:劾奏  拼音:hé zòu
上奏罪状,加以弹劾。《汉书。卷七三。韦贤传》:「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实不病,劾奏之。」《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昂依事劾奏,不惮权家,当时号为正直。」
《國語辭典》:陈首(陳首)  拼音:chén shǒu
自首认罪。《三国演义》第五九回:「如有病者,即设坛使病人居于静室之中,自思己过,当面陈首,然后为之祈祷。」
《國語辭典》:重罪  拼音:zhòng zuì
重大的罪刑。在德国刑法上,区分重罪与轻罪,重罪专指科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犯罪,我国刑法无此区分。
《國語辭典》:赎罪(贖罪)  拼音:shú zuì
1.用行动或财物来抵销罪过或免除刑罚。《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某素知于道人能祈风祷雨。方今天旱,何不令其祈雨以赎罪?」《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道:『小子情愿赎罪罢!』即忙叫家人到家中拿了两个元宝,跪著讨饶。」
2.基督教及犹太教徒称祭献上帝以赎己罪为「赎罪」。
《國語辭典》:举劾(舉劾)  拼音:jǔ hé
列举罪状,加以弹劾。《史记。卷八八。蒙恬传》:「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汉书。卷四五。江充传》:「贵戚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
《國語辭典》:罪责(罪責)  拼音:zuì zé
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则是前日王招宣寻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不见,带累得一府的人,没一个不吃罪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一旦声迹驯嘄,亲庭罪责,将妾拘系于内,郎赶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
《漢語大詞典》:焚身
焚烧身体。旧时宗教信徒以之作为一种祈祷、赎罪行为。法苑珠林卷三四:“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自言所积恶业至重,须焚身以懺。”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一个和尚去告状追债,而债户商同通事,将他的状子改成自愿焚身了。”
犹丧生。焚,通“ 僨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焚,读曰僨;僨,僵也。为生齿牙,僵仆其身。”后用以比喻因贪利或积财而得祸。 唐 沈仲 《象环赋》:“取其焚身之齿,奋其截肪之色。”
《國語辭典》:诬告(誣告)  拼音:wū gào
伪造、变造證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三国演义》第二○回:「乃密使人诬告彪交通袁术,遂收彪下狱,命满宠按治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诸城的百姓也实在刁的很,这样事都会平空捏造诬告得人么?」
《國語辭典》:加功  拼音:jiā gōng
格外卖力以促成其事。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三。五行》:「金木者不能自成,故须人加功,以为人用也。」
《國語辭典》:加工  拼音:jiā gōng
1.增加工作的时间和速度。如:「明天出货,工厂连夜加工。」
2.将成品或半成品再加以制造,使它成为新的或更精美的产品。如:「加工品」、「加工制造」。
《漢語大詞典》:杖罪
应判杖刑的罪行。隋书·刑法志:“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断。”《唐律疏议·名例一·该说律意》:“徒罪断於州,杖罪断於县。”金史·刑志:“时制杖罪至百,则臀、背分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你就认个‘庸医杀人’,也不过是个‘杖罪’。”
分類:杖刑罪行
《國語辭典》:伏罪  拼音:fú zuì
1.承认自己的罪。《后汉书。卷三三。冯鲂传》:「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
2.犯罪处了死刑。《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
3.隐伏未发的罪。《汉书。卷九八。元后传》:「是岁,新都侯莽告长伏罪与红阳侯立相连,长下狱死,立就国,语在长传。」
《漢語大詞典》:小罪
不入于五刑的罪。亦泛指小的罪行。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国语·齐语:“小罪,讁以金分。” 韦昭 注:“小罪,不入於五刑者。以金赎,有分两之差,今之罚金是也。” 宋 李清臣 《明责》:“今者之用人,较小罪而不观大节,恤浮语而不究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