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将作监(將作監)
官署名。 秦 置将作,至 北齐 为将作寺。 隋 开皇 二十年改将作寺为监。 唐 宋 因之。亦为官名。
《國語辭典》:画室(畫室)  拼音:huà shì
绘画专用的工作室。如:「他们在画室中作画。」
《國語辭典》:翰林院  拼音:hàn lín yuàn
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明改学士院为翰林院,掌秘书著作。清代沿之。也称为「木天」、「禁林」。
《漢語大詞典》:鼓司
宋 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 太宗皇帝 淳化 三年五月辛亥,詔置理检司,以 钱若水 领之。其后改曰登闻院,又置鼓於禁门外,以达下情,名曰鼓司。 真宗 景德 四年五月戊申,詔改鼓司为登闻鼓院。”
《國語辭典》:留任  拼音:liú rèn
任期届满,不予他调或退休,仍继续连任本职。《南史。卷一五。徐羡之传》:「穆之卒,帝欲用王弘代之。谢诲曰:『休元轻易,不若徐羡之。』乃以羡之为丹阳尹,总知留任,甲仗二十人出入,加尚书仆射。」
《國語辭典》:暴室  拼音:pù shì
古代宫中织染布匹的官署。以其需暴晒,故称为「暴室」。后亦作为囚禁宫女或后妃的场所。《汉书。卷八。宣帝纪》:「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纪》:「八年,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
《漢語大詞典》:御药院(御藥院)
官署名。掌禁中医药,后兼管礼文。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京邑馆阁·御药院:“ 唐 尚药局有内药院, 宋朝 太宗 至道 三年,又置御药院於禁中也。《东京记》曰,掌合和御药。”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勾当御药院 阎士良 闻之,遽见上。”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御药院掌礼文:“御药院本以按验祕方,合和御药为职,今兼受行典礼,及贡举事。”
《國語辭典》:坐名  拼音:zuò míng
指名。《西游记》第九七回:「寇梁递得失状,坐名告你,你还敢展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提点相公坐名要问这宝镜,必是知道些甚么来历的,今如何回得他?」
分類:具名署名
《漢語大詞典》:崇文院
官署名。 三国 魏明帝 置崇文观, 唐 设崇文馆。 宋 初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总名崇文院, 元丰 中改属秘书省。参阅 宋 程俱 麟台故事·沿革
《漢語大詞典》:联衔(聯銜)
联合署名。衔,原指官衔。镜花缘第六五回:“如果联衔请旨,太后正恐考的人少,那有不准之理。”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大沽前后之役:“维时, 惠亲王绵愉 、宗室尚书 端华 、大学士 彭藴章 等联衔保奏已革大学士 耆英 。” 茅盾 《动摇》:“各团体联衔发表宣言。”
《國語辭典》:崇文馆(崇文館)  拼音:chóng wén guǎn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高宗上元二年,避太子贤名,改为崇文馆。设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设校书郎,掌校理书籍。
《漢語大詞典》:文思院
(1). 唐 宫殿名。 唐武宗 好长生术,于 大明宫 筑 望仙台 , 宣宗 即位后罢。 大中 八年重加修葺,改称 文思院 。见 唐 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上。
(2). 宋 官署名。属少府监,下设美术工艺作坊共四十二所。宋史·职官志五:“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鈿之饰,以供舆輦,册寳、法物凡器物之用。” 明 宋濂 《题魏教授所受咸淳诰命后》:“然 唐 誥初用纸,至 肃宗 时始用绢, 贞元 后乃更之以綾。今用文思院制勅綾,亦其遗制也。”
《漢語大詞典》:麟寺
古代官署名。宗人府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联署(聯署)
联合署名。新唐书·源乾曜传:“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新唐书·归登传:“故同列有所諫正,輒联署,无所回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此后通判制逐渐成为普遍全国的定制,各州行文,必须知州和通判联署。”参见“ 连署 ”。
分類:联合署名
《國語辭典》:连署(連署)  拼音:lián shù
两人以上在同一份契约或文件上联合签名,以示共同负责。《北史。卷八三。文苑列传。颜之推》:「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名,得免。」
《漢語大詞典》:吏科
官署名。 明 清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 初属通政司, 清 属都察院。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清史稿·职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销吏部、 顺天府 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