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118,分1875页显示  上一页  406  407  408  409  410  412  413  414  41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祖柏(子庭 )
华幼武(彦清 栖碧 )
释可授(无旨 休庵 李 )
黄异(民同 节庵 )
吴复(见心、子中 云槎 )
普达世理(原理 安节先生 )
李仁复(克礼 樵隐 )
罗复仁(世称 老实罗 )
僧至仁(行中 熙怡叟、澹居子、熙怡子 吴 )
尤良(休斋 心之 )
邵亨贞(复孺 清溪、贞溪 )
郑誧(仲孚 雪谷 )
郑采(季亮 曲全 )
宋濂(景濂 潜溪、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世称 太史公 文宪 )
释自缘(会堂、大丛林 世称 石泉处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庆元人,寓嘉定,号子庭。幼从禅学,尝住慧聚寺,善画兰,与普明齐名。能口辨,有诗名。浪迹云游,乞食村落。所居名“不系舟子庭”。有《不系舟集》。
元诗选
祖柏号子庭,四明人。寓居嘉定,宋史魏王之后。幼从禅学,尝住慧聚寺。以画兰与普明齐名,所居曰「不系舟」。子庭能口辨,有诗名。浪迹云游,乞食村落,对人不作长语,间杂谐调。其嘲游虎丘云:「家家恕斋字,户户雪窗兰。春来行乐处,只说虎丘山。」盖谓吴下游赏,动辄必登千人石,一时争尚班恕斋所作字及僧雪窗所写兰故也。一日,偶触某官驺从,缚至,知其为子庭也,命赋所张盖。应声曰:「百骨攒来一线收,葫芦金顶盖诸侯。一朝撑出马前去,真个有天无日头。」因笑而释之。后至元丙子,松江亢旱,府官遣吏赍香帛迎请嘉兴方士沈应元雷伯结坛仙鹤观,行月孛法,下铁简于湖泖潭,日取蛇燕焚之,了无应验,羞赧宵遁。子庭有诗,其一联云:「谁呼蓬岛青头鸭,来杀松江赤縺蛇。」闻者绝倒。丁丑夏,民间讹言朝廷采取童男女,一时嫁娶殆尽。子庭作诗云:「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惟有姮娥不嫁人。」其滑稽类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7—1375 【介绍】: 元明间无锡人,字彦清,号栖碧,以诗名于吴中。元末隐居不仕。有《黄杨集》。
元诗选
幼武,字彦清,号栖碧,无锡州人。家素饶财,少孤奉母,名声藉甚诸公间。人有援之仕者,力辞不就。明洪武乙卯卒,年六十九。京口陈子贞戏题其稿曰「黄杨」,谓其爱诗甚笃,而夺于多事,未肆然为之,如黄杨之厄闰而不长也。今观其集中所载云:「只尺黄杨树,婆娑枝干重。叶深团翡翠,根古踞虬龙。岁历风霜久,时沾雨露浓。未应逢闰厄,坚质比寒松。」则其所以取名之意,或别有在欤!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彦清,号栖碧,无锡州人。有黄杨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授。字无旨。一号休庵。台临海李氏子。初教而后禅。亲见独孤明公。为虎岩伏老嫡孙。出世。凡四坐道场。皆不出乎台境。诸方将倚之以为重。竞来敷致。师漠然若不闻。作休庵于西坞。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国朝洪武六年。杭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起师。师勉应之。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勤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师屡却之不听。色颓然不怡。时当岁俭。问道者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居二载。而退归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召左右谓曰。吾将逝矣。或请偈。曰。吾宗本无言说。乃合爪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阅世六十九。僧腊五十。龛留七日。颜貌不变。阇维。齿牙贯珠不坏。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遍满于地。塔而藏焉。师仪观雄硕。识见夐卓。其于荣名利养。视之如无物。出专法席。皆迫于不得已。会朝廷。设善世院。总统天下释教事。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师笑而不答。然其所莅之处。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必革其敝习。新其规制。使可贻于悠久。五会语。多肆口而说。曾不经思。平居遇物成味。率出人意表。戒其徒勿以示人。至于尊贤尚德。推己及物。有非人之所及。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姓李氏,临海人也。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授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授屡却不听,强应之。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宋景濂铭其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南康都昌人,字民同,号节庵。黄灏裔孙。少好学,读书于白鹿洞。顺帝至元进士,授广东惠州学录,升道源书院山长。元末避兵隐居。有《节庵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8 【介绍】: 元杭州富阳人,字见心,号云槎。四岁能诵书千余言。家贫苦读,善乐府歌诗,与会稽张宪齐名。有《云槎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中,更字见心,富春人。有《云槎集》。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原理,字又作元礼、元理、原礼。自号安节先生,高昌畏兀人。元统元年(1333年)右榜进士。授常德路龙阳州判官。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星州人,字克礼,号樵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8—1381 【介绍】: 元明间江西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后投朱元璋,授中书咨议。从围武昌,说降陈理,迁国子监祭酒。洪武元年擢编修,曾出使安南。三年,与刘基同为学士。在太祖前每直陈得失,太祖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寻致仕,赐大布衣。后又被召入京,奏减江西秋粮及兵饷,太祖皆允行。有《玉堂唱和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9—1382 【介绍】: 元僧,鄱阳人,字行中,号熙怡叟、澹居子,俗姓吴。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博综经传。为文醇正雄简,尤工诗。有《澹居稿》。
元诗选
至仁,字行中,别号熙怡叟,鄱阳人。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驻锡苏州万寿寺。博综经传,贡尚书泰甫、黄侍讲晋卿皆服其说,虞文靖公称其文醇正雄简有史笔,宗门之子长也。其诗句如:「松间石榻春云护,花底山尊夜月开。」「沙渚草香流水活,海天云净碧峰遥。」「醉题梧叶秋阴合,坐对槐花暮雨来。」又《咏海棠再花》云:「月里精神今更好,雨中颜色向来新。」俱稳秀有法。判官皇甫琮编次其诗文曰《澹居稿》,江左外史雪庐新公为之序。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行中,鄱阳人。元末住绍兴崇报寺洪武初应召与钟山法会后主虎丘寺有澹居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至仁,字行中。姓吴氏,番阳人。晚号澹居子,又号熙怡子。父仲华,江州广文。仁五岁,其亲使拜报恩寺真纯牧公,七岁得度。西土控空上人赴英宗召,便道憩报恩,见而叹曰:“再世人天师也。”令参厚叟于双径,叟喜谓曰:“仁书记,虎而翼者也。”出世蕲之德章,越之云顶、崇报,吴之万寿。明洪武三年,来往虎邱之云岩,道涵德隆,四众云集,旁通外经,尤邃于易,发为词章,严简而有法,务在匡宗,不以此自多。尝撰《黄州苏文忠祠堂记》,虞道园称其文言谨奥,有西汉风。张潞公寄以诗曰:“今代能仁叟,高风播海涯。”宋文宪亦曰:“虎邱尊者名浮屠,见性炯若摩尼珠。”被召至京,以佛旨为书而对,太祖大喜。洪武十五年三月十九日示寂,寿七十四,腊六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9—? 【介绍】: 元明间常州人,号休斋。元泰定间举人。立誓不仕。明洪武初,以刘基荐,授閤门使,直起居注。屡有建白。官至太常少卿。
梁溪诗钞
尤良,字心之,号休斋,明初无锡人。元太定丙寅江浙乡试第一名举人,入明历,官太常寺少卿。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邵亨贞(1309-1401) 字复孺,号清溪,又号贞溪。松江华亭人。身丁元明易代之际,卒年九十三。工篆隶书,善诗文词曲。有《野处集》、《蚁术诗选》、《蚁术词选》。
人物简介
邵亨贞(1309~1401)元代文学家。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复孺,松江人,有《蚁术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复孺,严州人。徙居华亭,官松江府训导,有《蚁术集》

人物简介

简介
郑誧(1309年—1345年),高丽王朝末期大臣、诗人。字仲孚,号雪谷,清州人,官至左司议大夫。有《雪谷集》传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9—1365 【介绍】: 元温州平阳人,字季亮,号曲全。郑东弟。赋性狷介。尝游金华,部使者欲辟为府史,力辞。为文循矩度。工诗。与兄齐名。
元诗选
采字季亮,号曲全。幼丧二亲,而赋性狷介,州里不能容。兄东,时客授昆山,乃走就之。求四库书疾读,虽暑铄金,寒折胶,不越户限。未几下笔为文,皆循矩度,而不轻于毁誉。然刚毅忤物,晚寓苏之海虞,竟以坎壈终身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迁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正德中,追谥文宪。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授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谥“文宪”。有《宋学士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华人。洪武时官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见濂,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降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问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濂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吁!可悲也!」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缘。号会堂。姓陈氏。台之临海人。父某。以诗书为业。人称为石泉处士。母某氏。感奇梦而生。师气骨不凡。翛然有出尘之趣。初为四明白雪寺观公弟子。十七薙发受具戒。即以缚禅为事。还台谒天宁日溪泳公。泳公一见。辄加奖予。泳迁净慈。师从行。咨决心要知解。且日至渐息群念。期造于无念。时处士君春秋高。师欲尽觐省之礼。复还台。道经宁海。日已暮。悲风号林莽间。师遑遑急走。欲求憩泊之地。竟不可得。夜行三里所。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间。不能蔽风雨。师竟夕不寐。明发。指天自誓曰。所不能建庵庐以延。旦过者有如日。阛阓中有妙相。古寺两庑萧然。不留一物。师往还视。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白于主僧。假西偏粪除芜秽。具床几。设衾褥。下至庖厨溷湢之属。罔不整洁。吴楚闽浙之士。肩摩袂接。而至者如归。皆得歇息安饱而去。其费一出师之经画。先是。县东有桃源桥。跨广度河上。故有圆通阁。岁久将压。县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致师为主。师遂迁至其处。遇过客如初。师犹以为未足。俭衣削食。建华严宝阁。月集善士。阅华严经。桥之南。复筑弥陀阁。像净土十六观相。览者观相兴行。启发极乐正因。阁道行空。朱甍耀日俨然。如化人天宫矣。事闻于朝。授师金襕法衣。及锡佛心普济之号。仍俾报恩寺额。以宠异之。师既受命。复自念曰。上之恩侈矣。顾尘居杂遝。无以称清净宏伟之观。爰择地县北五里。而近大桥之阳。林樾苍润。蔚为神灵之壤。新建报恩院一区。晨夕帅其徒。以祝釐报上为务。繇是。两地之间。钟鱼互答。有若东西家焉。元季政乱。海上兵动。烽火涨天。三阁与寺。皆鞠为茂草之场。师衋然伤心。又以兴复为己任。持钵行化聚落中。随其地建华严传经之会。演说因果。屠沽为之易业。于是施者四集。师仍于桃源夹河。两堤悉甃以石。建杰阁三楹间。命工塑佛菩萨天神诸像。毕工未久。而师厌世矣。师一旦早作。无疾如平时。索浴更衣。属诸弟子。以见性为急。且曰。吾明日将逝。至期呼笔书偈。怡然委顺。时国朝洪武戊申三月某日。世寿五十九。僧腊四十二。龛留七日。颜貌如生。茶毗。得舍利无算。其徒即寺西北偏。塔而藏之。宋景濂为之铭。从学子方孝孺请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自缘,字会堂。姓陈氏,临海人也。父本儒素,夙好诗书,人称石泉处士。母感奇梦,寤而生缘。气骨不凡,虽在幼少,翛然有出尘之意。每入招提,见像则变容起敬,合爪作礼。处士君见之,谓其母曰:是子如青莲花,水不能沾,岂俗能淹耶。乃命从四明白云寺观公为弟子,见其容止修雅,言辞温简,出内典授之读。年十七,薙发,受具足戒。趺坐一室,日以缚禅为事,已而还台,谒同郡天宁日溪泳。一见辄加奖予,使执侍左右,复付藏钥。泳迁杭之净慈,缘从其行。净慈居五山之列,号大丛林。四方龙象,咸来栖止。由是咨厥心要,知解日至,惭息群念,期至无念。时处士君春秋高,欲归觐省,乃复还台。道经宁海,日已向暮,悲风号林莽间,苍皇疾走,欲求憩止之地,而不可得。夜行三里许,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间,不能蔽风雨,危坐竟夕。因以建庵庐,延过客自誓。阛阓中有妙相古寺,两庑萧然,不留一物。缘往复视之,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白于主僧明公,假其西偏,湔除芜秽,具床几衾褥之属,罔不严絜。吴楚闽浙之士,肩摩袂接,投之如归,宿宿信信,或至浃旬,皆饫其食饮而去。先是县东有桃源桥,跨广度河,上故有圆通阁,岁久将圯。县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缘为主,遂迁其处。远方来者从之如初,犹以为未足。俭衣削食,建华严阁,月集善士阅《华严经》。桥之南,复筑弥陀阁,为像净王十六观相。览者睹相兴行,启发极乐正因。阁道行空,朱甍耀日,俨如天宫。事闻于朝,授以金襕法衣,锡号为“佛心普济禅师”,更畀报恩寺额,以宠异之。复念廛居杂遝,尘氛袭人,无以称清净弘伟之观。乃择大桥之阳,去县治五里,而近林樾苍润,蔚为神区,更建报恩禅院。 晨夕讽咏,由是两地梵声,钟鱼互答。会元季丧乱,海宇不宁,烽火四起,三阁与寺鞠为茂草,缘衋然伤之。又以兴复为己任,托钵聚落中,随其地建华严传经会,演说因果,屠沽为之易业。于是施者四集,仍于桃源,夹河两堤,悉甃以石,建杰阁三楹,命工造像,未几而缘厌世。自知期至,𧦝笔书偈,怡然委顺,明洪武戊申三月也。年五十九,腊四十二。荼毗得舍利无算。弟子祖溢等,以其年六月二十一日,奉遗骨塔于寺西北偏。以乡先生夏克复所叙行业,因方孝孺而徵铭于宋文宪公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