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3,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积累
道山
成堆
鸠工
生处
丛丛
积阴
林薮
文林
啸聚
巃嵷
丛生
辐辏
合沓
一簇
《國語辭典》:积累(積累)  拼音:jī lěi
累积、聚积。《文选。班彪。王命论》:「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运四方花竹奇石,积累二十馀年,山林高深,千岩万壑。」
《國語辭典》:道山  拼音:dào shān
1.仙山。宋。陆游〈答建宁陈通判启〉:「含英咀华,早预蓬莱道山之选。」明。何良俊《世说新语补。卷一八。排调下》:「世传端明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邪?」
2.比喻人文荟萃之地。宋。陈师道〈送赵承议〉诗:「颖水向来须好句,道山今日有宗英。」
《漢語大詞典》:成堆
众多事物聚集在一起。形容数量很多。 唐 李山甫 《牡丹》诗:“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茅盾 《子夜》十四:“女工们就像黄昏时候的蚊子,成堆起轰。”
《國語辭典》:鸠工(鳩工)  拼音:jiū gōng
召集工人。清。潘耒〈日知录序〉:「年友汪悔斋赠以买山之资,举畀建阳丞葛受箕,鸠工刻之以行世。」
分類:聚集工匠
《漢語大詞典》:生处(生處)
(1).生长的地方。 唐 李咸用 《苔》诗:“几年风雨跡,叠在石孱颜。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儘閒。” 金 元好问 《野谷道中怀昭禅师》诗:“説向阿师应被笑,人生生处果难忘。” 元 曹之谦 《送李郭二子还乡》诗:“丧乱身为客,淹流泪满衣。亦知生处乐,未卜有年归。”
(2).指聚集之处。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佛教谓转世轮回之处。魏书·释老志:“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4).指转生之处。 元 觉岸 释氏稽古略卷二:“﹝ 道安法师 ﹞正月晦日命门徒具浴。忽有异僧出入隙中。 安 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云即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
(5).产地。 清 翟灏 通俗编·货财:“生处不如聚处。”
《漢語大詞典》:丛丛
(1).聚集貌。尚书大传卷一下:“於时八风循通,卿云藂藂。”
(2).众多貌。 汉 贾谊 《新书·修政下》:“天下壙壙,一人有之;万民藂藂,一人理之。”
《漢語大詞典》:积阴(積陰)
(1).谓阴气聚集。文子·上仁:“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2).指酷寒之气。《汉书·晁错传》:“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唐 韩偓 《火蛾》诗:“阳光不照临,积阴生此类。” 清 金农 《题方氏池上壁》诗:“凭栏送远目,积阴生陂塘。”
(3).犹久阴。 宋 苏轼 《答仲屯田次韵》:“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宋史·五行志一下:“﹝ 隆兴 ﹞二年六月,积阴弥月。”
(4).谓积阴德。 杨朔 《雪花飘飘》:“ 百岁妈 急忙爬上去拦住说:‘老总,你抬抬手,给留下这点吃的吧!权当积阴积德,赏给我们娘儿俩一口饭。’”
《國語辭典》:林薮(林藪)  拼音:lín sǒu
1.草木茂盛的地方。《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
2.事物聚集的地方。《文选。班固。典引》:「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薮。」
3.山野间隐居的地方。《文选。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之别业。」
《國語辭典》:文林  拼音:wén lín
文士聚集的地方。《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论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國語辭典》:啸聚(嘯聚)  拼音:xiào jù
呼啸聚集。多指盗匪或贼寇以呼啸声聚众集合。《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传。室韦传》:「每弋猎即相啸聚,事毕去。」《三国演义》第二八回:「啸聚山林,权于此处藏伏。」
《國語辭典》:巃嵷  拼音:lóng zōng
1.高峻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嵷崔巍。」
2.山气瀰漫的样子。《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山气巃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國語辭典》:丛生(叢生)  拼音:cóng shēng
1.树木聚集在一处生长。如:「草木丛生」。汉。刘安〈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謇连卷兮枝相缭。」
2.形容很多事物同时发生。如:「百弊丛生」。《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
《國語辭典》:辐辏(輻輳)  拼音:fú còu
形容人物的聚集和稠密。《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也作「辐凑」。
《國語辭典》:合沓  拼音:hé tà
1.重叠、杂聚。汉。王褒〈洞箫赋〉:「薄索合沓,罔象相求。」《聊斋志异。卷二。婴宁》:「乱山合沓,空翠爽肌。」
2.继续不断,纷杂而来。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差池分组冕,合沓起蒿莱。」《太平广记。卷三○九。蒋琛》:「波间车马音犹合沓,顷之,无所见。」
3.高大的样子。南朝齐。谢朓〈敬亭山诗〉:「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南朝梁。沈约 钟山诗应西阳王教:「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國語辭典》:合遝  拼音:hé tà
盛多、聚集的样子。《文选。王褒。洞箫赋》:「趣从容其勿述兮,骛合遝以诡谲。」唐。方干〈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蒲葵细织团圆扇,薤叶平铺合遝花。」
《漢語大詞典》:一簇
表数量。用于聚集之物或人。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五:“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金 元好问 《塞上曲》:“平沙细草散牛羊,一簇征人在戍楼。”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安老爷 一望,只见前面有几丛杂树,一簇草房。” 沙汀 《航线》:“在一簇屋子的高处,一片惹眼的红色奔过去了。”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九回:“只见红红绿绿一簇人马下来,霎时已进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