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俘庙(俘廟)
古代一种礼仪。作战胜利后在太庙献俘告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太祖 遣学士 李瀚 就问俘庙之仪,庶同参酌。”
《國語辭典》:独擅胜场(獨擅勝場)  拼音:dú shàn shèng cháng
擅,独揽。胜场,取胜的场地。独擅胜场比喻技艺高超。《孽海花》第二五回:「金石书画,固是他的生平嗜好,也是他的独擅胜场。」
《国语辞典》:反败为胜(反败为胜)  拼音:fǎn bài wéi shèng
从败势中得到胜利。《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分类:中得胜利
《國語辭典》:欢喜若狂(歡喜若狂)  拼音:huān xǐ ruò kuáng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如:「胜利的消息从前线传来,大家听了都欢喜若狂。」也作「欢欣若狂」。
《國語辭典》:关东军(關東軍)  拼音:guān dōng jūn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驻屯在大陆东北地区的日本军队。西元一九○五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东北设置关东都督府陆军部,一九一九年称其驻东北军队为「关东军」。最初用以控制关东州(旅顺、大连租借地)以及南满铁路。一九三一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一九四五年八月,奉日本天皇命令全军投降后,陆续遣送回日本。
《漢語大詞典》:兵不接刃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吕氏春秋·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高诱 注:“接,交。”
《國語辭典》:兵不血刃  拼音:bīng bù xuè rèn
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敌人。语出《荀子。议兵》:「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者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后也用来比喻轻易得胜。《晋书。卷六六。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闻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陛下离京才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北举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國語辭典》:得胜回朝(得勝回朝)  拼音:dé shèng huí cháo
朝,朝廷。得胜回朝指作战胜利返回京城奏捷。后泛指战胜而归或形容胜利者骄横自得。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老将军,你这一去,小心在意者,若得胜还朝,圣人自有加官赐赏哩。」《官场现形记》第四八回:「毕竟土匪是乌合之众,那里禁得起这大队人马,不下三个月,土匪也平了,……于是得胜回朝。」
《国语辞典》:乘胜追击(乘胜追击)  拼音:chéng shèng zhuī jí
趁著胜利时追逐攻击溃败的敌方。如:「他们乘胜追击,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无力还击。」
《漢語大詞典》:乘利席胜(乘利席勝)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汉书·蒯通传:“ 楚 人起 彭城 转鬭逐北,至 滎阳 乘利席胜,威震天下。” 颜师古 注:“席,因也,若人之在席上。”
《國語辭典》:旗开得胜(旗開得勝)  拼音:qí kāi dé shèng
一开战就取得胜利。比喻事情一开始就获得成功。元。李文蔚《蒋神灵应。楔子》:「显威灵神兵扶助,施谋略旗开得胜。」明。姚茂良《精忠记》第九出:「今本朝有一名将官姓岳名飞,见今统领大军,要收河北之地,近日边上报来,道真个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也作「旗开取胜」。
《漢語大詞典》:频频告捷
胜利的消息连续不断传来。例如:中国体育健儿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频频告捷。
《漢語大詞典》:胜负兵家之常
胜利或失败是作战的人常碰到的事。语本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败,兵家常势。”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上曰:‘胜负兵家之常……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水浒传》第五五回:“ 宋江 眉头不展,面带忧容, 吴用 劝道:‘哥哥休忧,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挂心。’” 清 洪升 《长生殿·贿权》:“我想胜败乃兵家常事,临阵偶然失利,情有可原。”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 海马周三 讲得是,不怕 十三妹 刀断钢鞭……把我打倒在地,那是‘胜败兵家之常’。”
《漢語大詞典》:三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件有力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由毛泽东在1939年10月提出并论述。统一战线就是团结全民族一切爱国人士,组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和孤立敌人;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中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
《國語辭典》:军不血刃(軍不血刃)  拼音:jūn bù xuè rèn
比喻轻易得胜。参见「兵不血刃」条。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