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85,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上士
毗耶
法眼
金地
接引
慈航
佛像
圆光
摩顶
应世
金相
十地
示现
四圣
应化
《國語辭典》:上士  拼音:shàng shì
1.贤士。《老子》第四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2.古代官阶。阶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冢宰》:「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也称为「元士」。
3.现行士官军阶的最高级,位在中士之上,少尉之下。
4.佛教用语。三士之一。指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追求佛道的大乘修行人。
《漢語大詞典》:毗耶
亦作“ 毗邪 ”。亦作“毘耶”。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耶离”、“毘舍离”、“吠舍离”。古 印度 城名。《维摩经》说, 维摩诘 (意译 净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尔邦 南部)。 释迦牟尼 于该地说法时, 维摩诘 称病不去。 释迦 派 文殊师利 前往问疾。 文殊师利 问 维摩诘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 默然不对。 文殊师利 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的典故。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启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唐 陆龟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书事》诗:“欲入 毘耶 问,无人敌 浄名 。”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故人相见尤堪喜, 山阴 乘兴不须回。 毗耶 问疾难为对。”
(2).指 维摩诘菩萨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 唐 贾岛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贫无闷, 毗耶 疾未调。” 清 钱谦益 《赠胡泌水》诗:“谈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灯礼 浄名 。” 清 姚鼐 《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诗:“巵言聊一放,闭口终 毘耶 。”
(3).指《维摩经》。 宋 王安石 《北窗》诗:“北窗枕上春风暖,谩读 毗耶 数卷书。”
《國語辭典》:法眼  拼音:fǎ yǎn
1.五眼之一。能分明的洞观,一切因缘生起的诸现象。《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
2.尊称他人的眼识正确。《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老兄具这样的法眼,钦佩得很,将来倒要时常请教请教。」
《漢語大詞典》:金地
(1).土地的美称。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诗:“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 北周 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银缕明光带,金地织成襦。”
(2).佛教谓菩萨所居以黄金铺地,故称。释氏要览上:“金地或云金田,即 舍卫国 给孤 长者,侧布黄金,买 祇太子 园,建精舍,请之居之。”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他日斋时,还於鉢中五色云内现其 五臺 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3).借指佛寺。 宋 曾巩 《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诗:“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三》:“玉京十二阑干,分明可到;金地三千世界,倏忽见前。”参见“ 银地 ”。
《漢語大詞典》:银地(銀地)
佛教谓菩萨所居以琉璃铺地,故称。常借指佛寺。 唐 李绅 《新楼诗·龙宫寺》:“银地溪边遇衲师,笑将花宇指潜知。” 唐 徐凝 《天台独夜》诗:“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参见“ 金地 ”。
《國語辭典》:接引  拼音:jiē yǐn
1.迎接引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两个投宿于旅邸,小二哥接引,拣了一间宽大房子。」
2.佛教指菩萨垂手迎接众生往生佛国净土。《水浒传》第四六回:「怎极乐观音方才接引,早血盆地狱塑来出相?」
《國語辭典》:慈航  拼音:cí háng
佛教用语。佛、菩萨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脱离轮回的苦海。南朝梁。萧统〈开善寺法会〉诗:「法轮明暗室,慧海渡慈航。」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韵:「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國語辭典》:佛像  拼音:fó xiàng
1.佛陀的造像。《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
2.泛指佛、菩萨、罗汉、明王等的造像。造像的方式包括雕塑、铸、绘画、刺绣。《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國語辭典》:圆光(圓光)  拼音:yuán guāng
1.佛教用语。指佛或菩萨头顶四周的光明。《观无量寿佛经》:「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2.古代的一种幻术。江湖术士以镜或白纸施以咒语,令童子视之,可以看见各种形象,谓此能占事或治病。《醒世姻缘传》第四回:「叫瞎子算命,请巫婆跳神,请磕竹的来磕竹,请圆光的圆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一回:「就是甚么兼精辰州符,失物圆光的那个,天天在报上上告白的。」
《國語辭典》:摩顶(摩頂)  拼音:mó dǐng
1.磨损头顶。比喻舍身救世,不辞劳苦。参见「摩顶放踵」条。
2.用手抚摩头顶,表示喜爱或情意恳切。释迦牟尼佛以大法嘱付摩诃萨时,用右手摩其顶,故后世佛教授戒时,也摩受戒者的顶,传为定式。唐。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水浒传》第四回:「监寺引上法座前,长老用手与他摩顶受记。」
《國語辭典》:摩顶放踵(摩頂放踵)  拼音:mó dǐng fǎng zhǒng
从头顶到脚跟都受损伤。比喻舍身救世,不辞劳苦。《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于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也作「摩顶至踵」、「摩顶至足」、「磨顶至踵」、「磨踵灭顶」。
《國語辭典》:应世(應世)  拼音:yìng shì
1.顺应世运。《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刑人也」句下汉。何休。解诂:「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奸伪多。」
2.与世周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吾见世中文学之士……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3.佛的出世。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仰惟如来应世,声教被物。」
《國語辭典》:金相  拼音:jīn xiàng
语本《诗经。大雅。域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形容美好的文章或言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南朝梁。萧统 文选序:「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语:(1)依菩萨證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说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漢語大詞典》:示现(示現)
(1).佛教语。谓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如 观音 之三十三身。《华严经·十地品》:“﹝世尊﹞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 宋 李纲 《书僧伽事》:“世传 僧伽 为 观音大士 化身,其神变示现之跡,载於传説,著於耳目,不可胜纪。”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惟 大峨 一山,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 普贤大士 示现之所。”
(2).引申谓神灵的显现。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诚》:“媳妇想起来,前年家祭之日,烛彩香烟结成奇字莫非是 赵太夫人 示现么?”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漢語大詞典》:应化(應化)
(1).顺应变化。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道法》:“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应化则变,感气而成。”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歷命应化而微,王师躡运而发。”
(2).佛教语。谓佛、菩萨随宜化身,教化众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 天帝释 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父。” 许地山 《命命鸟》:“壁上挂的都是 释迦 应化的事迹……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底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