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血性  拼音:xiě xìng
刚强好义的个性。如:「这种欺凌弱小的行为,任何有血性的人看了都不会置之不理。」
《国语辞典》:有血性  拼音:yǒu xuè xìng
热情而具正义感。《续孽海花》第四四回:「各家听见了,正在恐怕土匪前来,看见二人手执利器,威风凛凛,顿时有血性的少年十馀人,拿著棍棒等跟著出来。」
分类:热情
《国语辞典》:败血性休克(败血性休克)  拼音:bài xiě xìng xiū kè
病名。血液遭到细菌严重感染导致循环失调,血流分布不均的疾病。由于血压降低而致使组织缺氧,产生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引起发烧、昏迷、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大脑出血性中风(大脑出血性中风)  拼音:dà nǎo chū xiě xìng zhòng fēng
病名。因高血压导致大脑内出血的位置,最常发生在基底核、视丘、小脑及桥脑,有时出血会进入脑室,造成昏迷、瘫痪,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没血性(没血性)  拼音:méi xuè xìng
没有任侠好义的个性。《老残游记》第一回:「你们这些没血性的人,凉血种类的畜生。」
分类:任侠个性
《高级汉语词典》:贫血性坏死  拼音:pín xuè xìng huài sǐ
因血流量或血氧量极度减低而引起的组织死亡现象
《國語辭典》:肝胆(肝膽)  拼音:gān dǎn
1.肝和胆。《庄子。大宗师》:「忘其肝胆,遗其耳目。」
2.比喻诚恳、忠诚。《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不任肝胆之切敬,因执事以闻。」
3.指人有血性。《儒林外史》第一四回:「有意气,有肝胆,相与了这样正人君子,也不枉了。」
《國語辭典》:肝胆楚越(肝膽楚越)  拼音:gān dǎn chǔ yuè
言肝胆虽近亦犹楚越之相远。《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也作「肝胆胡越」。
《國語辭典》:血气(血氣)  拼音:xuè qì
1.有血液、气息的动物。多指人类。《礼记。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2.因一时冲动所生的勇气。《列子。天瑞》:「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三国演义》第八六回:「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
《國語辭典》:猩红热(猩紅熱)  拼音:xīng hóng rè
病名。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可藉飞沫传染。潜伏期约为三至七天。症状为高烧、寒冷感、扁桃腺红肿、舌根呈草莓状、全身出现鲜红小疹等。红疹消失后会脱皮。严重者易并发肾炎或风湿热。患者多为三岁到七岁的孩童。
《國語辭典》:心力衰竭  拼音:xīn lì shuāi jié
1.精神体力均感疲累不支。如:「他不眠不休的赶工,终于心力衰竭,病倒在床。」
2.因心脏输血功能衰弱,而导致各部位器官、组织的血量不足,严重影响正常代谢的疾病。
《国语辞典》:紫瘢  拼音:zǐ bān
身体任何部位所出现的融合出血性瘀点或瘢块。一般呈暗红色或紫色。
《国语辞典》:风湿热(风湿热)  拼音:fēng shī rè
病名。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出现发烧及关节痛等症状,易侵犯心脏。
《国语辞典》:亡血家  拼音:wáng xiě jiā
中医上指平时患有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和金疮等失血性疾病的人。
《漢語大詞典》:扁桃体炎
俗称“乳蛾”。指腭扁桃体的炎症。大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多在受冷、过度疲劳、烟酒过度、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起病急,有畏寒、高热、头痛、四肢酸痛、咽痛等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点状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有时融合成白膜,称伪膜或假膜。多次发作可转为慢性,应考虑手术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