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讲书(講書)  拼音:jiǎng shū
旧时提学初到一地时所举行的仪式。即先将写有学生姓名的竹签置于一大竹筒内。由提学抽签,令中者讲述四书一章,若讲述不对,则责罚之。后凡教师命学生阐释书中义理,称为「讲书」。《红楼梦》第八二回:「我今儿晚上还要看书,明日师父叫我讲书呢。」
分類:解释讲课
《國語辭典》:义疏(義疏)  拼音:yì shù
本指解释佛教经典。后泛指阐释经义的书。如周易义疏十九卷。
《漢語大詞典》:集解
(1).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注疏解经〉序》:“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説,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以 徐 为本,号曰《集解》。” 张守节 正义:“ 裴駰 採‘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 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序》:“名为‘雧解’,合二十一卷。”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特举 刘 、 贾 、 许 、 潁 之违,以见同异。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孔颖达 疏:“ 杜 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 何晏 《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
《國語辭典》:小序  拼音:xiǎo xù
1.《毛诗》有〈大序〉和〈小序〉之分,冠于《诗经》之首,统论全诗之义者为〈大序〉;冠于每篇之首,分论各诗之义者为〈小序〉。
2.诗词文章前的序文。如:「这篇文章前的小序,说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
《國語辭典》:大序  拼音:dà xù
毛诗篇首〈关雎小序〉之后,总论诗义的序文,称为「大序」。作者说法不一。相对于小序而言。
《國語辭典》:主义(主義)  拼音:zhǔ yì
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是一种观念和信仰的形态,可形成一股思潮或学说。如资本主义、写实主义。
《國語辭典》:经解(經解)  拼音:jīng jiě
1.解释经义的书。如《皇清经解》、《通志堂经解》等书。
2.《礼记》篇名,记六艺政教的得失。
《漢語大詞典》:诂训(詁訓)
(1).解释古语。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徧习《五经》,皆詁训大义,不为章句。” 李贤 注引说文:“詁,训古言也。”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於是编次论语,各以羣分,穷源造极,为之詁训。” 郭沫若 《集外·〈管子集校〉叙录》:“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张嵲 《读管子》一文最见功力,其文虽不足四百字,而詁训精确,洞见閫奥。”
(2).古语的意义。 晋 郭璞 《〈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詁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 宋 欧阳修 《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 源 ,而字 子渊 。夫源发於渊,深且止也,於詁训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 清 曾国藩 《书〈学案小识〉后》:“ 惠定宇 、 戴东原 之流,钩研詁训,本 河间献王 实事求是之旨,薄 宋 贤为空疏。”
分類:解释意义
《漢語大詞典》:解义(解義)
解释词义或文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况他国之所谓字,拼母得音,即音成句,有专指而无兼义,求音诚捷矣,而解义殊繁。”
《國語辭典》:内传(內傳)  拼音:nèi zhuàn
1.古人专门解释经义的书,与广引事例、推广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为《春秋》的内传。
2.一种传记。以记述遗闻逸事为主。如《隋书经籍志》有《汉武内传》三卷。
《漢語大詞典》:申解
(1).说明、解释。左传·庄公二十六年“ 虢 人又侵 晋 ” 晋 杜预 注:“或策书虽存而简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復申解,但言传事而已。”
(2).申辩。后汉书·马严传:“ 严 数荐达贤能,申解寃结,多见纳用。”新唐书·赵憬传:“时 杜黄裳 遭奄人谗詆, 穆赞 、 韦武 、 李宣 、 卢云 等为 裴延龄 构摈,势危甚, 憬 救护申解,皆得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復有言。”
(3).申报。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山寨贼首 罗诚 等二百餘人,见拘管在寨未审,令臣一面处置,惟復申解朝廷,伏望圣慈速赐指挥。”
(4).指上报的文书。 元 李翀 日闻录:“ 徐子方 为 陕西省 郎中,有属路申解,内漏落头行一圣字,吏欲问罪,以为不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厚德:“有属路申解到省,误漏圣字,案吏指为不敬。”
《漢語大詞典》:解駮
亦作“ 解驳 ”。
1.离散间杂。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云阴解駮,日光穿漏。” 宋 陆游 《昆仑行》:“阴云解驳朝暾红, 黄河 直与 昆仑 通。” 金 元好问 《赋邢州鹊山》诗:“苍茫失层叠,解驳见縈带。” 清 钱谦益 《游黄山记》之三:“云气解駮,如浪文水势。”
2.解释辩正。 清 毛岳 《赠奉直大夫福建台湾县知县姚君墓志铭》:“始编修君问学淹沉,穿并奥賾。凡有所考覈解駮,都不纂述,輒注于简,或写别纸附之。”
《漢語大詞典》:解驳(解駁,解駮)
(1).离散间杂。 唐 韩愈《南海神庙碑》:“云阴解駮,日光穿漏。” 宋 陆游 《昆仑行》:“阴云解驳朝暾红, 黄河 直与 昆仑 通。” 金 元好问 《赋邢州鹊山》诗:“苍茫失层叠,解驳见縈带。” 清 钱谦益 《游黄山记》之三:“云气解駮,如浪文水势。”
(2).解释辩正。 清 毛岳 《赠奉直大夫福建台湾县知县姚君墓志铭》:“始编修君问学淹沉,穿并奥賾。凡有所考覈解駮,都不纂述,輒注于简,或写别纸附之。”
《漢語大詞典》:索解
寻求解释;探索意义。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偶然遇着个未曾经歷、无从索解的去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即于原奏所谓钦遵諭旨所决公论之精神,亦多相反背;而文义字句不可索解者尤甚。” 茅盾 《三人行》四:“ 柏先生 的小眼睛挤得更细地看着 许 的面孔,似乎想在 许 的沉郁的容貌上索解出真实的内容。”
《国语辞典》:序卦  拼音:xù guà
》传十翼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用以解释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意义。
《國語辭典》:音训(音訓)  拼音:yīn xùn
1.注音、解义。《北史。卷四二。列传。刘芳》:「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辩析无疑。」《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列传上。曹宪》:「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證明白,太宗甚奇之。」
2.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某字的字义。如:「天,颠也。」、「水,准也。」也称为「声训」。
《漢語大詞典》:训义(訓義)
解释文词的意义。 南朝 梁 沈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此盖曲折声韵之巧,无当於训义,非圣哲立言之所急也。” 宋 叶适 《黄文叔〈诗说〉序》:“况执 秦 汉 之残书,而徒以训义相宗者乎?” 清 陈澧 《与周孟贻书》:“其吟‘六艺’若何?则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