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传(無傳)
没有留传;没有传播。 唐 韩愈 《南山诗》:“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呪;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新五代史·宦者传赞:“国家兴废之际,岂无谋臣之畧,辩士之谈?而文字不足以发之,遂使泯然无传於后世。”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诗·陆少保完》:“自次其诗文为水村集二十卷……余得其所次集草藁,惜其遂无传也,为略存之。”
谓没有对儒家经文写下解释、阐发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 申公 ﹞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餘人, 申公 独以经为训以教,无传。” 司马贞 索隐:“谓 申公 不作传,但教授。”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 盾 ( 赵盾 )不诛,无传,何也?曰:世乱义废,背上不臣、篡弑覆君者多,而有明大恶之诛,谁言其诛?”
《國語辭典》:尔雅(爾雅)  拼音:ěr yǎ
1.书名。十九篇。相传〈释诂〉一篇,为周公所撰。其他或言为孔子、子夏、叔孙通、梁文所增补。基本上当是由汉初儒者缀辑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为中国最古训诂名物的书。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语词,后十六篇专门解释各种名物术语。《尔雅》的注释有晋代郭璞注、宋代邢炳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皆称精博。
2.文雅正直。《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宋。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
《國語辭典》:致知  拼音:zhì zhī
了解善恶吉凶、穷究知识、启发良知。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元史。卷一七四。列传。姚燧》:「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朱子晚年定论》:「朱子一生效法孔子,进学必在致知,涵养必在主敬。」
《漢語大詞典》:致良知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國語辭典》:通经(通經)  拼音:tōng jīng
1.通晓经典义理。《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序》:「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录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
2.打通经脉。如:「通经活络」。
3.中医称治疗月经过期不来,使之通畅的方法。
《國語辭典》:解嘲  拼音:jiě cháo
以言语或行动来掩饰受人嘲笑的事情。《文选。扬雄。解嘲。序》:「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漢語大詞典》:古义(古義)
(1).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诗·郑风·女曰鸡鸣序:“陈古义,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 孔颖达 疏:“陈古之贤士好德不好色之义。” 宋 苏轼 《孔毅父妻挽词》:“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
(2).古书的义理。史记·酷吏列传:“ 汤 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都君臣借天象傅古义,以交相儆也。”
(3).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汉书·儒林传·丁宽:“ 宽 至 雒阳 ,復从 周王孙 受古义,号《周氏传》。”
(4).文字词汇的古代意义。 杨树达 《〈古声韵讨论集〉序》:“读书必求其义,而古义寓於古音;以今音求古义,犹适 燕 代 而南其辕也。”
《國語辭典》:训诂(訓詁)  拼音:xùn gǔ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國語辭典》:字书(字書)  拼音:zì shū
解释字形、字音、字义的书。如《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
《國語辭典》:变异(變異)  拼音:biàn yì
1.发生意外的变化。如:「事不宜久,否则恐生变异。」
2.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突变,由基因或环境造成的外表型差异。
《國語辭典》:俗缘(俗緣)  拼音:sú yuán
尘世间的人事关系。如:「俗缘未尽」。
《国语辞典》:左传(左传)  拼音:zuǒ zhuàn
书名。春秋鲁太史左丘明撰。西汉刘歆始引传文解释春秋经义,列为春秋三传之一,初与春秋分行,晋杜预乃附于经,唐孔颖达作正义。也称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漢語大詞典》:解说(解説)
舒解欢悦。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汉 郑玄 笺:“女行反入见我,我则解説也。”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论:“太后乃解説。”
分類:解说欢悦
《國語辭典》:大象  拼音:dà xiàng
1.目前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鼻长,无骨,具有嗅觉、喝水、摄食、打斗、抚慰小象的功用。营群居生活。以青草、树叶为食。可供劳役、交通工具。参见「象」条。
2.本指世界一切事物的本原。后指旧时帝王一统天下。《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
3.《易传》的组成部分。依据一卦的基本观念,扩大说明事物变化和人事现象,称为「大象」。以别于说明各爻的小象。
4.北周宇文衍(静帝)的年号(西元579~580)。
《國語辭典》:转语(轉語)  拼音:zhuǎn yǔ
1.改变原来语句之意,而另作一语。
2.禅师启悟弟子时所提的问题,有时问题是由弟子提出反问禅师。《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一○:「请禅客各下一转语。」《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堂头大和尚,我有一转语,敢问和尚则个。」也称为「转话」。
3.训诂学上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导致语音发生变化的词语。
4.书名。清戴震撰,二十章。内容为探寻汉语语源之作。书已失传,《戴东原集》中收有〈转语二十章序〉。
《漢語大詞典》:传注(傳註)
亦作“ 传註 ”。 解释经籍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释经则与传注参体,……传者转师,注者主解。” 宋 叶适 《金坛县重建学记》:“古今之义理準焉,虽更燔灭坏乱,而传注终不能汩,异説终不能迷也。” 明 唐顺之 《叶包庵先生寿序》:“先生治且三十年,虽一以传註为宗,然训詁名物之外,往往能深探古人之精微而发之于文。”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辞曲》:“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於传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