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申释(申釋)
说明解释。后汉书·冯勤传:“ 勤 还,陈 霸 本意,申释事理,帝意稍解,拜 勤 尚书僕射。”文献通考·经籍十四:“《五礼精义》十卷……首载 唐 礼,参引古义,申释其文。”
《國語辭典》:曲解  拼音:qū jiě
不正确的解释或歪曲原意。如:「对于我的好意,请不要曲解。」
《國語辭典》:考释(考釋)  拼音:kǎo shì
对古文物作考證并解释。
《漢語大詞典》:论解(論解)
(1).论说和解释。后汉书·延笃传:“ 篤 论解经传,多所駮正,后儒 服虔 等以为折中。” 梁启超 《改用太阳历法议》:“其有以忤俗骇民为疑者,吾将别著论解之。”
(2).谓据理申辩使之解脱(罪责)。宋史·曾肇传:“諫官 陈瓘 、给事中 龚原 以言得罪,无敢救, 肇 极力论解。”
(3).处理解决。《元典章·刑部十五·听讼》:“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係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论解,免使妨废农务,烦紊官司。”
《国语辞典》:普门品(普门品)  拼音:pǔ mén pǐn
书名。为《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全名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内容主要叙述佛陀解释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缘由,宣说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能除一切苦恼的不可思议力量,及观世音菩萨如何以三十二种形相,为众生方便说法等事。自晋竺法护汉译以来,即普受信仰,成为中国佛教徒最常课诵的经典之一。现在一般流通的本子,皆取鸠摩罗什翻译的长行及隋阇那崛多的偈文合并刊行。也称为「观音经」。
《國語辭典》:解答  拼音:jiě dá
解释回答。如:「老师为这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漢語大詞典》:疏注(疏註)
亦作“ 疏注 ”。 解释并疏通、阐发文意或补充注释。亦泛指注释性文字。 明 唐顺之 《书〈水西集〉》:“﹝余﹞每尝候君,则见君悄然独闭一室,尽取古儒先所疏註笺纂六经文字凡百餘家……君独悉力标驳参伍毫釐同异,要於融而联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别治疏注,如 迁 《史》之 徐广 、 裴駰 ,汉书之 服虔 、 应劭 是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
见“ 疏註 ”。
《漢語大詞典》:详解(詳解)
(1).推断和解释。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大家记了这隻曲子,回到家中,慢慢的详解就是。”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我这点学却也有几分自信,怎的今日卜得这一卦,我竟有些详解不来?”
(2).详细注释。
《漢語大詞典》:注语(註語)
用作说明解释的文字。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二》:“诗中註语未刻。”
《漢語大詞典》:解辩(解辯)
对受到的指责加以解释。 黄中黄 《孙逸仙》:“ 汤生 察 滔天 之怒,代为解辩,不听,乃辞去。” 曹禺 《日出》第一幕:“明白他的意思,但也不屑解辩。”
分類:指责解释
《漢語大詞典》:贰端(貳端)
二端。谓随意作不同的解释。《汉书·宣帝纪》:“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 颜师古 注:“析,分也。谓分破律条,妄生端绪,以出入人罪。”
《漢語大詞典》:释解(釋解)
(1).解释,说明因由。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悰 ( 杜悰 )尝以事怪琳( 欧阳琳 )客或有为 琳 释解者。”
(2).解决疑难事件或问题。 五代 冯延巳 《昆仑奴传》:“生曰:‘汝辈何知,而问我襟怀间事。’ 磨勒 曰:‘但言,当为郎君释解,远近必能成之。’”
《国语辞典》:格义(格义)  拼音:gé yì
用该文化原有的概念,去解释从另一语言文化翻译来的新观念。格义源于早期佛教传入汉地时,沙门用老、庄等外典比附解释佛法。《高僧传。卷四。高邑竺法雅》:「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漢語大詞典》:诂释(詁釋)
古言古语的解释。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知难:“然读《史》《汉》之书,而察 徐广 、 裴駰 、 服虔 、 应劭 诸家之詁释,其间不得 迁 固 之意者,十常三、四焉。”
分類:解释
《國語辭典》:解决(解決)  拼音:jiě jué
1.疏解、处理清楚。如:「解决了难题。」汉。王充《论衡。案书》:「孰与剖破浑沌,解决乱丝?」《孽海花》第三○回:「他在窗外听得不耐烦,爽性趁此机会,直闯进去,把出去的问题直捷痛快的解决了。」
2.消除、消灭。如:「把敌人完全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