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嚚讼(嚚訟)  拼音:yín sòng
不忠信而好争讼。《书经。尧典》:「吁!嚚讼可乎?」宋。陆游 夔州劝农文:「继自今,不纵掊克,不长嚚讼,不伤尔力,不夺尔时。」
分類:奸诈争讼
《漢語大詞典》:内讼(内訟)
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讼,犹责也。言人有过,莫能自责。”晋书·蔡谟传:“且归罪有司,内讼思愆。若遂致之于理,情所未忍。” 宋 王安石 《感事》诗:“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谢觉哉 《姜梦周同志传》四:“这就是 梦周 同志的品质--最优秀的共产党人品质,如果说别人的好,是‘勉强而行之’(经过内讼与自省的)或‘利而行之’(有所为),那么, 梦周 同志算得上是‘安而行之’了。”
《國語辭典》:健讼(健訟)  拼音:jiàn sòng
喜好争讼、爱打官司。《幼学琼林。卷四。讼狱类》:「好讼曰健讼。」
《漢語大詞典》:斗讼(鬥訟)
亦作“鬭讼”。 争讼。 汉 王充 论衡·论死:“妒夫媚妻,同室而处,淫乱失行,忿怒鬭讼。”后汉书·乌桓传:“有勇健能理决鬭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 宋 苏轼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之四:“吏民怜我懒,鬭讼日已稀。”《元典章·朝纲一·政纪》:“诸鬭讼之人徃徃直赴省部陈告。” 清 钱琦 《东郊劝农》诗之四:“尔农不古处,习敝好鬭讼。”
分類:争讼
《漢語大詞典》:讼诉(訟訴)
亦作“ 讼愬 ”。 诉讼。宋书·良吏传·江秉之:“政事繁扰,讼诉殷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攻人主之长短,諫諍之徒也;訐羣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 宋 真德秀 《知泉州日谕州县官僚》:“而豪民巨室,有所讼愬,志在求胜,不吝挥金。”
分類:诉讼
《國語辭典》:诉讼(訴訟)  拼音:sù sòng
法律上指因私权不获履行、受到侵害、或其他事项争执不能解决时,请求司法机构本于司法权,依法裁判的行为。
《漢語大詞典》:讼堂(訟堂)
旧时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 唐 王昌龄 《送欧阳会稽之任》诗:“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元 王恽 《简寄庞云卿》诗:“讼堂归去早,揔是钓诗钩。” 清 赵翼 簷曝杂记·镇安民俗:“前后在任几两年,仅两坐讼堂,郡人已叹为无留狱,则简僻可知也。”
《國語辭典》:息讼(息訟)  拼音:xí sòng
同意和解,停止诉讼。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公不谋声训,而楚夏移情,故能使解剑拜仇,归田息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姚乙心理也只要家里息讼要紧,细思月娥说话尽可行得。」
《漢語大詞典》:决讼(決訟)
审判案件。后汉书·百官志五:“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姦。”
《國語辭典》:兴讼(興訟)  拼音:xīng sòng
提起诉讼、打官司。如:「待人处世,以和为贵,若非对方欺人太甚,不要轻易兴讼。」也作「兴词」。
《漢語大詞典》:田讼(田訟)
有关田产的诉讼。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户曹司户参军事,掌户籍……婚姻、田讼、旌别孝悌。”宋史·职官志三:“左曹分案三:曰户口……曰农田,掌农田及田讼。”
分類:田产诉讼
《漢語大詞典》:讼冤(訟冤)
(1).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2).申辩冤屈。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分類:申辩冤屈
《漢語大詞典》:讼争(訟争)
争辩;争吵。《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人若能宽裕其心,念此非杀父兄事也,言语讼争,何仇之有!”
分類:争辩争吵
《骈字类编》:庭讼(庭讼)
宋史钱协传复知开封临事益精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协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荅诗筒近所未见也
《漢語大詞典》:讼田(訟田)
为争田地而诉讼。后汉书·逸民传·高凤:“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时有 山阴 人 孔平 诣 子良 讼嫂市米负钱不还。 子良 叹曰:‘昔 高文通 与寡嫂讼田,义异於此。’乃赐米钱以偿 平 。”
分類:田地诉讼